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饲料绿肥

比喻、比拟分不清借代、借喻总弄混?快来看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梳理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4 20:23:04 人气: 标签:绿肥红瘦比喻什么
导读:关于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考试说明》明确: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这些…

  关于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考试说明》明确: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

  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高考试卷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前几年多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但近年来更注重对修辞方法具体运用的考查,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放在以下题中去考:

  比喻:构成条件: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个本体进行描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村子情事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比喻注意: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

  同类相比不是比喻。如,“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表示推测、想象,不是比喻。又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比喻的效果: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用作,能使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常用的术语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为浅显”。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借代:用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不出现,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或特征与本体等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大金牙嘿嘿冷笑了两声。

  用事物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已经气破肚皮了。(鲁迅《药》)“红眼睛”指代牢头阿义。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夏衍《包身工》)用“芦柴棒”指称那个十五六岁、瘦骨嶙峋的纺织女工。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代银元。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指代精锐的部队。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人物的名字,他在中国人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这里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之广陵》)用帆船的突出部分“帆”指代整个船。

  谈笑间,樯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的桅杆,“橹”是划船的用具,类似于桨。用“樯橹”指代战船。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眉”代称头,“摧眉”即低头。

  用材料代替本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是指吴地出产的丝;“蜀桐”指蜀地出产的桐木,据说“吴丝”和“蜀桐”都是制造箜篌的上等材料,以此指代箜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指代弦乐器,如琴、瑟琵琶、箜篌等,“竹”指代管乐器,如笛、箫等。“丝竹”代称音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代指史册、史书。

  用工具代替本体: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因为干和戈是战争的工具,以“干戈”指代战争。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玉帛”,是指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借指和好、和平。即把战争变成和平。

  用色彩代替本体: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以“绿”指代叶,以“红”指代“花”。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张的效果:态度鲜明,引起读者共鸣;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本质。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构成特点: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设问和反问: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二者的效果: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如,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以乐景衬哀情。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4、修辞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会大有用处。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差。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题干要求明确,“以人生为对象,依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在考察仿写的同时,也考查了修辞。例句是“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修辞运用、仿写句式等、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主义所选名人、文人应为古代的,同时结合其思想和作品来写。

  【注释】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