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饲料绿肥

湖北省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1-16 1:39:18 人气: 标签:绿肥的种类
导读:通过水稻油菜品种优化、机械耕整、机械播(插)、机械植保、机收(秸秆处理)、机械烘干等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实现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该技术对提高我省…

  通过水稻油菜品种优化、机械耕整、机械播(插)、机械植保、机收(秸秆处理)、机械烘干等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实现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该技术对提高我省水稻、油菜生产效益,稳定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荆州市纪南区、宜昌市枝江市、黄石市阳新县等县(市、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宜在全省水稻—油菜连作地区进行较大范围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全省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可节本增效200元/亩左右,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可节本增效150元/亩左右,两项技术合计每亩可节本增效350元左右,总计可节本增效3.5亿元左右。

  1.整地准备。油菜收获后及时耕整地,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田后达到机插前耕整地质量要求。

  2.播种育秧。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稳产、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的适于机插的水稻品种。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龄15~20天。尽量采用集中机械育秧方式,播前做好机械调试,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机插前3~4天,施好送嫁肥,并做到带药移栽。

  3.机械插秧。提倡采用高速插秧机作业,插秧前应先检查调试插秧机。机插要求插苗均匀,深浅一致,一般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在1~2cm,以浅栽为宜。单季杂交稻机插行距30cm,株距15~18cm,每穴2~3株,每亩1.2~1.4万穴;单季常规稻株距11~16cm,每穴3~5株,每亩1.4~1.9万穴。

  4.水稻田间管理。根据水稻机插秧特点,合理施肥药和控水力,培养高产群体。机械防治病虫草害,提倡高效、低毒和精准施药,减少污染。

  5.水稻适时收获。当水稻多数稻穗变黄时即可机收。留茬高度不超过18cm。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总损失率≤3%,破碎率≤2%;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总损失率≤2.5%,破碎率≤0.5%;稻谷收获后应及时用谷物烘干机烘干或晾晒至标准含水量(籼稻13.5%、粳稻14.5%),谷物烘干机根据生产规模配置。

  6.油菜播前准备。水稻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的稻田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秸秆粉碎再旋耕灭茬还田,田块表面应无过量的残茬。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及土壤肥力,合理底肥。选择具有抗倒伏、抗裂角、抗病、株型紧凑等适合机械化作业油菜品种。种子水分不高于9%,纯度不低于85%,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80%以上。

  7.油菜机播。机械直播最佳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最迟可以播至10月底,提倡抢墒早播。播种行距25-30cm,播种量3~4.5kg/hm2,播种深度5~25mm,油菜成苗株数≥37.5万株/hm2。播种期推迟时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以增加成苗株数。应选择具有一次完成浅耕灭茬、开沟作畦、播种、施肥的联合直播机,或免(少)耕直播精量油菜播种机等。

  8.油菜田间管理。根据油菜生产情况,合理进行肥水药田间管理,可采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无人植保飞机等机具进行田管作业。

  9.油菜机械收获。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收获方式。采用联合收获方式时,应在全田90%以上油菜角果外观颜色全部变或褐色,完熟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进行。采用分段收获方式时,应在全田油菜70~80%角果外观颜色呈黄绿或淡黄,采用割晒机或人工进行割晒作业,就地晾晒后熟5~7天,成熟度达到95%后,用捡拾收获机进行捡拾、脱粒及清选作业。联合收割作业质量应符合总损失率≤8%、含杂率≤6%的要求,割茬高度应不超过25cm;分段收获作业质量应符合总损失率≤6.5%、含杂率≤5%、破碎率≤0.5%等要求。

  水稻和油菜机械化播(栽)是本技术的关键环节,注意要采取前稳、中控、后促的肥水管理措施,促进生长发育。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是选用生育期适宜的中稻和油菜品种,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中稻收割后,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割后的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一季水稻,油菜主要作为绿肥种植的周年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技术示范情况。2018年在江夏区、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沙洋县、蕲春县、浠水县、麻城市、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咸安区等12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举办核心示范样板24个,建立核心示范区2.74万亩,辐射带动全省推广应用90.15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一是增加粮食。应用该技术比种植一季中稻亩增产200kg稻谷,有利于增产增收,而且综合利用了温、光、水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益。二是省工节本。水稻一种两收,既不需要再播种、育秧,又不需要翻耕耙田,省种、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药。三是优质优价。由于再生稻生长期间温差大、不用药或少用药,米质明显高于头季稻,食味好,价格高。四是培肥地力。油菜做绿肥,培肥了地力,生态效果好。

  1.品种选择。中稻选择生育期135天以内、品质优、再生力强的品种。油菜选用早熟、双低、生长茂盛、抗性强的优良品种。

  2.中稻栽培。3月中下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机插秧秧龄20天左右。移栽后5-7天追施返青肥,晒田复水后亩追施尿素5kg。头季稻适时机收,收割前10-15天亩施尿素7.5-10kg促芽肥。收割前7天排水,自然落干。机收时注意减少碾压稻桩,留茬高度40cm左右。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

  3.再生稻栽培。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水护苗,亩施尿素3~5公斤,提高腋芽的成苗率。完熟期择晴收割。

  4.油菜(绿肥)栽培。再生稻收割后及时播种或移栽。冬前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花期重点防治菌核病。适时收获,茬口紧张的田块,可采用机械两段收割,早熟油菜可用机械联合收获,不能适期成熟的油菜直接机械粉碎还田作绿肥。

  以间歇灌溉、湿润为主。适时晒田,收获前切忌断水过早,确保收割时不要过干或过湿,头季机收时,注意减少碾压稻桩,留茬高度35-40cm左右为宜,若8月上旬收割,可适当留低稻桩。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油菜办公室、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1.技术基本情况。小麦生产管理,七分种三分管。长期以来,我省小麦播种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并成为小麦生产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小麦耕层浅,整地质量不好;播种质量差,出苗不均匀;播量多,密度大,易发生倒伏等问题。近几年,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开发了“小麦精量匀播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规范播种关键环节,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力争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减少倒伏和病虫害发生风险,为提质、增产和增效奠定基础,配套全程机械作业,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和质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8年“小麦精量匀播全程机械化技术”已作为全省主推技术在曾都区、枣阳市、襄州区、京山市、安陆市等小麦主产区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2018年,推广区每亩小麦增产31kg,每亩节种4.1kg,化肥减少15%,亩平节本增收100元左右。

  小麦绿色提质增效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良种选择、精量匀播、施肥管理、统防等关键技术,重点在播种环节控制播量,缩小行距,增加播种行数来达到匀播的目的,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做到苗全、苗匀、苗壮。

  2.播量控制。在适期播种时间内(10月20日至11月5日),亩播种量控制在12.5-15kg,其中,旱地和水田每亩播种量分别以12.5kg、15kg为宜(按种子发芽率85%计算),根据播期和土壤墒情适当调整。

  3.播深控制。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及播后气象走势调节播种深度,墒情好时播种深度控制在2-3cm;土壤偏旱时,播种深度调节为3-4cm。

  5.行距调节。采用条播机播种的应缩小播种行距,旱地小麦行距15-18cm左右,水田小麦20cm左右。

  7.施肥管理。小麦亩施肥量氮肥(N)10-12kg,磷肥(P2O5)4-6kg;钾肥(K2O)3-5kg。氮肥分次,基肥占60%-70%,拔节肥占25%-30%,视苗情可在冬前(三叶期)追施10%-15%的氮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在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20%-30%。可采取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肥料主要选择长效(缓释)肥料,推荐配方: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亩量40-48kg。

  8.田间管理。冬前管理促弱控旺。春季管理做好化学除草、追施拔节肥、清沟排渍,拔节前群体较大的田块注意控旺防倒。重点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

  推广部门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紧密联合,重点在播量和行距调节上实现农机和农艺深度融合。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湖北省植物总站、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多年研发与推广,高产高质油菜品种丰富,以密植为基础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高效缓控释肥技术成熟,病虫草绿色防控产品及技术研发成功。技术集成应用有效解决投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等油菜生产的主要问题。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7年全省示范推广118.82万亩,99个核心示范样板面积达43.5万亩,平均亩产菜籽185.92kg,比非示范区亩增29.85kg、增19.13%;平均亩产值878.34元,亩生产成本349.37元,亩纯效益528.97元,总效益6.29亿元。2018年全省示范推广135.8万亩,对25个主产县114块(562.7亩)示范田测产,理论亩产226.4kg,实打188.8kg;平均亩产值1019.5元,亩生产成本347元,亩纯效益672.5元,总效益9.13亿元。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345”模式示范推广,油菜亩生产成本可控制在300元左右,亩产达到400斤,亩纯效益达到500元,实现“345”经济目标。2018年全省35个主产县抽取34个品种、114个商品菜籽样品送检,总体优质率达96.8%。

  1.种肥同播。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用种肥同播机亩播“碧护+康宽”处理的优质油菜种子250-300g、“宜施壮”等油菜专用缓释肥40-50kg,确保亩成苗密度3-4万株。播后3天内喷雾乙草胺封闭除草。

  2.化调促壮。冬前采用15%多效唑控旺,明显脱肥田块亩追施尿素5kg。蕾苔期亩喷施60-90ml“新美洲星”。

  3.适时机收。全田80%角果变黄时,机械或人工割倒,晾熟5-7天后机械捡拾脱粒;或在完熟期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收获的菜籽及时晾晒(烘干)、去杂,水杂达到12%以下时放屋内通风处或入仓储藏。

  1.技术基本情况。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促进茶叶发展方式转变和茶产业提质增效,在全省集成推广轻简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农持续增收。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在前期推广过程中,化肥农药大幅下降,茶叶农残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亩平增产增收295元,优质茶率达到70%,亩平提质增收205元。亩平节本48元,合计亩节本增收548元,节本增收15%。

  1.绿色防控。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以农业措施和生态调控为基础,以病虫害监测预报为依据,以绿色农资专柜为保障,以LED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和生物农药等防控为手段,推广化学农药替代增效技术。

  测报:应用测报灯、色板、性诱剂等作为预测预报工具,测报灯监测范围为1000m2;色板+性诱剂测报,应在小绿叶蝉和黑翅粉虱等主要害虫发生前,平均每亩悬挂色板25张。

  防控:LED杀虫灯主要诱杀茶尺蠖等鳞翅目成虫,每25-30亩安装一盏,安装高度离地2m左右;诱虫色板主要诱杀黑刺粉虱和茶小绿叶蝉、蚜虫等刺吸式害虫,每亩悬挂黄板25张左右,悬挂高度为略高于茶篷顶部5-10cm;性诱剂主要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等,每亩装置3-5套,每2个月更换一次诱芯;生物农药选用黎芦碱、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茶毛虫和茶尺蠖等。

  2.化肥替代。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施肥技术,增施茶树专用肥、饼肥、草原羊粪、绿肥、堆造农家有机肥等替代化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猪-沼-茶模式。秋冬季亩施茶树专用肥或饼肥等基肥200kg,施肥时间10月中旬到11月底,宜早不宜迟,开沟深施。

  3.生态优化。加强茶园道、沟渠、周边生态、茶旅融合等配套基础建设。推广茶林间作模式,茶园天敌,增加生物多样性。

  4.机械化生产。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推广茶园机剪、机采、机耕、机防等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提高工效,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5.清洁化加工。一是茶树机采鲜叶适制性配套加工技术,包括筛孔为六边形的滚筛结构鲜叶分级新型设备,机采绿茶加工技术(鲜叶分级—摊青—杀青—割末—揉捻—解块—二青—割末—做形—干燥—提香—风选—色选),机采绿碎茶加工技术(摊青—杀青—初切—复切—解块—初烘—足干—筛分—静电拣梗),机采老青茶加工技术(杀青—揉捻—晒干—渥堆—干燥),机采红茶加工技术(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毛火—摊凉—足火—摊凉—色选拣剔);二是“煤(柴)改电(气)”集成技术,提高茶叶质量,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3.根据生产实际,各示范区依托本地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绿色防控试验和有机肥料肥效试验,为该地区示范推广提供更加准确的科学数据。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以提高柑橘果实品质为目的,集成了柑橘栽培中品种改良、果园、生态栽培、绿色防控等优质技术。

  3.提质增效情况。实现优质果率80%以上,亩平增收200元以上,化肥、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

  1.选用优良品种。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宽皮橘类产区推荐大分4号、鄂柑2号、华柑1号等品种;三峡河谷脐橙产区推荐纽荷尔、红肉、伦晚脐橙等品种。

  2.成龄郁闭橘园。对株行间距小、郁闭严重的橘园应进行密度,采用疏株(行)间伐方法,使橘园株距不小于3m,行距不小于4m。

  3.土肥水管理。橘园行间取土起垄,高40cm~60cm。果园生草,间植三叶草、牧草等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为主,按需补肥。高温干旱季保墒保水,覆盖10~15cm麦秆草渣等。

  4.整形修剪。以开心型修剪为主,缓和树势,幼树培养3~4分散的主枝,成龄园实行大枝轻简化修剪,疏除徒长枝,温州蜜柑可采取交替结果技术。

  5.病虫害绿色防控。冬季清园消毒、树干涂白。春夏柑橘树生长季果园配置频振灯(台/25亩)、粘虫板(30张/亩)、捕食螨(1袋/株)。

  6.果实管理。温州蜜柑成熟前45天左右地面覆膜,以减少水分的吸收,促进果实糖分的积累。柚类等采前60~90天进行套袋防病虫危害,同时提高外观品质。

  7.农机农艺融合。合理推广应用机械整形修剪和机械采收果实,在山地果园推行轨道运输、水肥一体化、专业植保机械等设施,减少用工及成本。

  宜都、夷陵、枝江、当阳、长阳、秭归、兴山、丹江口、郧阳、阳新、通山、通城、、松滋、宣恩、巴东、漳河新区等柑橘主产区。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宜昌市农科院、市农科院

  1.技术基本情况。湖北中药资源丰富,为全国著名道地药材产区。2018年1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建设规划(2018-2025年)》,其中湖北被划为“华中道地药材产区”,荆半夏、蕲艾、茯苓、天麻、独活等被列为湖北道地药材,并提出推进集成创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组装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道地药材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示范带动更大范围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推荐集成技术,有些在小范围进行示范展示,大部分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点良种繁育、间套轮作、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5-20%,产量提高20%,农药、化肥用量减少15%。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水平提升,中药材品质同步得到提升,主产区道地药材原料药典质量标准合格率100%,农残、重金属、SO2和黄曲霉素合格率100%,优质率达50%以上。示范推广16万亩,示范区亩平增收430元,项目新增效益6900万元。

  2019年在蕲艾、荆半夏、天麻、独活、菊花、苍术、虎杖、黄连等八个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上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良种繁育。集成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大力推进菊花穴盘嫩枝扦插育苗、漂浮育苗、天麻有性繁殖等高效育苗技术,提升道地药材优良种子(苗)供应能力。

  2.生态种植。在上述道地药材生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减少化肥用量,减轻面源污染。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合理间套轮作、杀虫灯、防虫板、生防菌剂、生物农药、秸秆覆盖、防草布、黑地膜等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减少农药用量,提升药材品质。开展天麻节材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实现天麻生产节本增效。

  3.产地加工。在继承与研究道地药材传统加工技艺基础上,制定天麻、半夏、菊花、黄连等道地药材产地技术规范,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提高药材质量。

  4.推进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道地药材生产,加快道地药材生产由分散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引导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开展强强联合、共建共享。

  八个品种示范推广区域涉及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夷陵区、麻城市、蕲春县、罗田县、英山县、房县、郧西县、潜江市、天门市、沙洋县等13个县市区。其中,

  2.根据生产实际,各示范区依托本地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试验,为该地区示范推广提供更加准确的科学数据。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加工所、九州通中药研究院、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科学院

  1.技术基本情况。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量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降低蔬菜品质,还产生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引领产业发展,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推进实施蔬菜“两减”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即推广适用新品种和合理茬口模式、合理栽培方式、精准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集成与应用,改变对化肥农药过分依赖的传统生产方式,达到减肥减药及提质增效目的,既能提升蔬菜产量与质量安全水平,又能促进节本增效及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武汉市、咸宁市、黄冈市、荆门市、宜昌市、市等县(市、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宜在全省蔬菜种植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全省示范推广120万亩以上,通过“两减”提质增效主推技术应用,示范区共节本增效2.6亿元以上。

  1.适用新品种和合理茬口模式。选用适合我省气候的抗病抗逆蔬菜新品种。如露地宜选用抗病、抗冻、商品性好、高产的品种。设施蔬菜宜选用抗病、耐寒、耐弱光的品种。采用合理轮作的周年茬口模式,避免同类作物连作,采用不同科作物轮作方式。

  2.合理栽培方式。包括嫁接育苗、穴盘基质育苗技术,避雨栽培,防虫网隔离病虫害,尾菜处理、秸秆还田循环利用等栽培方式。

  3.精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蔬菜类型、菜地肥力状况合理制定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技术,结合有机无机肥配合、缓释肥料的应用,实现平衡配方施肥。

  5.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采取底肥增施功能微生物和有机肥,结合间作、轮作(如水旱轮作)等栽培技术措施有效克服连作病害。

  6.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生态、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科学应用化学防治防控策略,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的目标。

  生态措施是指利用蔬菜种植时间及空间的变化来防治或减少害虫的危害。如选择适宜的播期,避开病虫发生高峰期。

  农业措施是指通过合理轮作、间套种模式、土地深翻,曝晒、冬季休耕、冻凌消毒、深沟高畦、合理种植密度、伴生栽培,利用诱集植物、驱避植物防治害虫。

  生物措施是指利用各种有益的生物或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及分泌物,来控制病、虫、草群体的增殖。如利用天敌赤眼蜂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鱼藤、苦参碱、苦楝、烟碱等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菜青虫、蚜虫等多种蔬菜害虫;利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软腐病、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

  物理措施是指采用种子曝晒、温汤浸种等种子消毒、棚膜覆盖降低湿度防病、地膜覆盖防草防冻、遮阳网覆盖降温防灼、防虫网阻隔病虫、性诱剂、食诱剂、粘虫板、杀虫灯等减少虫口数量。

  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武汉市蔡甸区10万亩;咸宁市嘉鱼县20万亩、赤壁市10万亩;黄冈市麻城市10万亩;荆门市东宝区10万亩;宜昌市长阳县20万亩、当阳市10万亩;孝感市汉川市15万亩;荆州市石首市10万亩;市郧西县5万亩。合计推广面积120万亩以上。

  效益目标:推广蔬菜生产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蔬菜平均增产3%左右,每亩实现节本增收100元以上。

  1.技术基本情况。当前,大量畜禽废弃物产生给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农田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稳产高产。畜禽废弃物还田是一种有效解决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措施。但是,畜禽废弃物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易造成粮食作物营养体过度生长,籽实产量下降;而以收获营养体为主的饲草作物则可充分利用畜禽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提高饲草生物产量。“畜禽废弃物利用+饲草高效生态种养技术”以畜禽废弃物作为饲草营养来源,既可解决规模养殖带来的粪污处理问题,也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饲草生产能力,本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满足湖北省草食畜牧产业发展、改善土地质量、促进“粮改饲”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经在7个养殖场进行示范展示,并已在潜江、天门、荆州、荆门等地区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前期技术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每亩饲草地需要30—40㎏氮,20—30㎏磷、钾,2000—3000㎏固体粪污,150—200m³沼液。经测算,“畜禽废弃物利用+饲草高效生态种养技术”,可使饲草生物产量增产15%以上,每亩节约生产成本150元左右,每头猪可节约50元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成本。

  1.废弃物处理。对规模养殖场畜禽废弃物进行固液分离,固粪作基肥,液肥作追肥,通过管道或运输车输往田间。

  3.饲草种类选择。根据湖北地区气候特点、家畜需求以及对废弃物消纳能力,选择青贮玉米品种、高丹草、杂交狼尾草等。

  ①选地:选择平坦、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深耕15—20㎝,每亩施固粪2000—3000㎏作基肥;

  ②青贮:青贮时应符合《饲草青贮技术规程玉米》(NYT 2696-2015)。首先将收获的青贮原料粉碎至2—3㎝;然后进行装窖,压实,塑料布密封;裹包青贮时将粉碎的原料利用青贮裹包机进行裹包储存。

  在利用畜禽废弃物生产饲草时要做好废弃物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病原菌、抗生素的检测,防止污染土壤。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国家重视环保及人工成本上升,传统养牛模式面临挑战。采用肉牛发酵床养殖技术,由有益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群消化分解牛粪尿,垫料清运可机械操作,节约用工成本;免冲圈,节约用水;消纳并秸秆等废弃物,尾料作为有机肥回田,实现健康养殖与生态协调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湖北、湖南等南方省区推广应用,其中湖北省已推广规模化肉牛育肥场67家。

  3.提质增效情况。以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育肥场为例,该技术相较原牛舍面积需增加0.5倍。因不需建堆粪场、沼气池、排污沟,在投产使用后,可节约清粪工4人,节约冲洗用水1万m³,年节支25万元;且肉牛活动范围增大,肉质提升,出栏周期缩短,活重同比可增收约600元/头。综合相加年增收节支85万元,3年即可弥补增加的牛舍建设成本。同时能消纳秸秆等废弃物,牛场质量提高,生态效益显著

  1.牛舍建设。轻钢结构,主体为彩钢板隔热屋面,两侧用玻璃钢瓦延伸,钟楼式屋顶,跨度28~30m。檐高3.5m,立面式,四周建挡粪墙。双列对头式,牛栏用活动式栏杆隔成小栏,水泥地面。牛舍两端设机械出入口。栏外设饮水池,相邻的2个小栏共用1个。配备小型旋耕机,用于垫床翻耙。

  2.垫床制作。因地制宜,选用作物秸秆、谷壳、锯末等副产品作为垫料,铺40cm厚,也可先铺15cm厚,再分批补充。添加复合发酵菌种,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进行。

  3.垫床。视垫床蓬松度,用旋耕机进行翻耙,每月1~2次。发酵床适宜含水量为40%~55%,水分过高时应补充新垫料。当垫料厚度过大时,或育肥牛出栏后,可部分清理。发酵床使用1年后,应部分更新,使用2年后应全部更新。当发酵床运行缓慢甚至停止、舍内臭味较浓时,且通过补料、补菌等手段亦不能解决的,应全部更新。

  3.夏季自然通风,或用风机降温;冬季用卷帘挡风保暖,并采用补充新垫料、适当降低密度等措施降低湿度。

  1.技术基本情况。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是由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制的、适合当前中小规模蛋鸡养殖户提档升级的一项蛋鸡养殖新技术。该技术的内涵为:1栋全封闭式鸡舍,层叠式笼养蛋鸡2万只以上,采用4机配套(即喂料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集蛋机)进行蛋鸡绿色健康养殖。采用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进行蛋鸡生产具有生产效率高,养殖零污染,产品品质优等诸多优点,是有效化解当前蛋鸡养殖用地紧张、污染严重、效益不高等生产难题,推动中小规模蛋鸡企业提质增效,加快蛋鸡产业提档升级的有效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已在湖北省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湖北省内中小型蛋鸡养殖户蛋鸡生产提档升级的首选技术。

  3.提质增效情况。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较传统的蛋鸡养殖方式每只蛋鸡年均可增加收益10元左右,按照养殖2000万只蛋鸡计算,可实现节支增收约2亿元。

  1.养殖品种定向。优先选择国内外高产褐壳、粉壳、白壳、绿壳蛋鸡品种,并在引进鸡苗时,选择规模大、信誉好、质量可靠的种鸡企业。

  2.养殖规模适中。1栋750~800m2的全封闭式蛋鸡舍(规格74m×9.5m×3.8m),按照三列四层层叠式养殖蛋鸡2万只以上。也可根据需要提高养殖数量,但单栋数量不宜超过5万只。

  3.设备配套齐全。采用层叠式多层笼养,喂料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集蛋机4机配套开展蛋鸡生产。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还可增加智能化环控、舍内除臭、粪污利用等设备。

  4.“两段式”生产,无抗养殖。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两段式”生产,即前期集中育雏育成,后期层叠式蛋鸡笼养;产蛋期间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替代抗生素或化学合成兽药对产蛋鸡进行疾病防控和日常保健,实现蛋鸡无抗生产。

  5.精细化管理,资源化利用。蛋鸡生产中严格按照生产规范进行蛋鸡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做好夏季高温防暑和冬季通风换气等工作;同时,在传送带清粪的基础上,采用好氧发酵工艺制成有机肥,进行鸡粪资源化利用。

  1.建厂选址要符合规划和生产要求。新建养殖场一定要符合规划,不要建在禁养区内,在限养区和宜养区建场也要符合用地规划;鸡舍建设要注意先选设备后建场,舍内要安装足够的风机、湿帘和侧窗,确保生产需求。

  2.生产过程要注意做好通风换气。蛋鸡养殖户除配备足够的通风换气设备外,要按照生产要求制定不同时期的通风换气规程,认真做好鸡舍内通风换气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通风换气,确保鸡舍内质量符合生产要求。

  3.升级要力求高效高产环保。在旧鸡舍过程中,既要注意蛋鸡生产的高产高效,也要适当配套相关的鸡粪处理设施,确保蛋鸡生产符合环保要求。

  4.突发事件要提前应对。蛋鸡舍要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应对预案,配备足够的应急电源、应急水源,要有固定的机电管理人员,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检修,以应对生产中的突发事件,避免损失。

  1.技术基本情况。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技术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制的一种生态鸡标准化养殖技术。该技术的内涵为:在利用林地、果园等进行生态养鸡时,一亩地饲养数量不大于50只,一群鸡数量不大于500只,鸡群更新日龄300天左右。利用该技术进行生态鸡养殖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品质优、生态美等特点,是当前生态养鸡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技术已在湖北省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因其投资少、效益高、安全环保等特点,受到广大生态养鸡企业和养殖户的普遍欢迎,已成为推动湖北生态鸡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一项重要关键技术。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庭院养鸡模式相比,按照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技术进行生态鸡养殖,可大幅度提高生态鸡产蛋数,降低饲料消耗和死淘率,减少人工成本,只均节支可达15元左右,按照养殖生态鸡3000万只计算,年可实现节支增收达4.5亿元。另外,该养殖技术的应用还对推进全省生态养鸡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避免生态养鸡规模过大带来的污染,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意义重大。

  1.养殖品种定向。选择国内外优秀的土鸡品种或土鸡配套系,如江汉鸡、景阳鸡、洪山鸡等。同时,要做好鸡苗质量把控,选择质量好的鸡苗。

  2.设施设备配套。按照“553”养殖技术放养生态鸡,1栋鸡舍要求舍长8~10m,舍宽5~6m,檐高2.5~2.8m,采用砖墙、石棉瓦或保温板、彩钢板等建造;鸡舍带遮雨棚,出入口对侧40cm高处按5只母鸡1个产蛋窝设多层产蛋设施;鸡舍内配备4层“A”型阶梯栖架1个;安装9瓦节能灯6盏;乳头饮水器35个,料桶(或料槽)10个,消毒防疫用具等若干。

  3.小群分散放养。生产过程要严格遵循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技术的要求即一群鸡的养殖规模不大于500只,一亩地的饲养数量不大于50只,鸡群更新日龄300天左右,保持两栋鸡舍间距100m以上。

  4.两段式生产,精细化管理。按照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技术养殖生态鸡,提倡前期集中育雏育成,后期轮牧放养的两段式生产方式;放养过程中,严格遵守生态鸡饲养管理规程,定时饲喂放牧;产蛋期间鸡舍温度5~30℃之间,相对湿度55~65%,每日光照16h。

  5.合理补料,无抗生产。为满足生态鸡营养需要,可对生态放养鸡进行适当补料。推荐采用原粮配合,按照玉米70%+豆粕20%+青绿饲料10%的比例进行补充,早上少补、晚上多补;也可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南瓜、蔬菜、树叶等补充青料;产蛋期间可使用艾叶粉等中草药和益生素等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进行鸡群保健,增强鸡群体质,产品安全。

  6.强化疫病防控。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做好养殖区大门口、生产区出入口强制性消毒,病死鸡无害化处理;每天清扫鸡舍,每周舍内消毒,每季度鸡群驱虫;采用绿色保健产品鸡群健康;及时作好鸡群免疫等工作。

  1.严格控制单群养殖数量。严格按照每亩50只,每群500只的要求进行养殖,防止由于养殖规模过大造成养殖区域寸草不生,养殖恶化等问题。

  2.确保鸡舍间距符合要求。鸡舍之间的间距要求100m以上,以生态鸡有足够的天然虫草资源,实现种养循环、和谐发展。

  3.生态鸡安全。放养场地要有一定灌木的林地,防止生态鸡受到空中天敌如老鹰的;也可通过每群鸡搭养1~2只鹅或养狗来预防黄鼠狼等兽害。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通过多层笼养设备、自动环控系统、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清粪系统和自动饮水系统的“5机”集成配套,实现1个劳动力可饲养1万只蛋鸭的养殖水平。该技术对蛋鸭高效、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蛋鸭笼养技术在湖北省监利县、湖北省安陆市、浙江省诸暨市、江苏省泰州市、江西省南昌县等多个县市的10多个蛋鸭生产企业开展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宜在全省蛋鸭养殖主产区进行较大范围推广。

  2.提质增效情况。经测算,蛋鸭笼养在设施设备和水电费两方面增加了养殖成本,但在人工费、药品、垫料、饲料消耗上可降低成本,同时在产蛋量、蛋壳破损率、蛋品洁净度等方面可增加养殖收益,经综合测算,笼养蛋鸭只平养殖收益可增加12~15元。

  1.鸭舍建设。采用全封闭式无窗鸭舍,地基稳固,墙体屋顶,保温隔热性能好,内壁及地面光滑防水。

  2.舍内设备。多层笼养设备、自动环控系统、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清粪系统和自动饮水系统的“5机”配套。

  3.产蛋鸭饲养管理。适时上笼,上笼前后注意适当在饮水中添加电解或预防用药,上笼前鸭群要训练乳头饮水及料槽采食。当鸭群产蛋率达到5%以上时,更换产蛋鸭饲料。日平均光照不少于16 h,光照强度10~20 Lx。每天清粪1次。产蛋期注意观察生产性能变化,及时调整饲料营养,鸭群高产稳产。

  4.防疫。工作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和消毒工作鞋后方可进入场内。进入鸭场的车辆和人员必须严格消毒。鸭舍周围、鸭场出入口、鸭场道及鸭舍内部适时消毒。

  鸭场废弃物处理参照GB 16548畜禽病害尸肉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和GB 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进行处理。

  该技术适宜我省江汉平原(荆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大别山区(孝感市)、武陵山区(恩施州)等主要蛋鸭养殖地区。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饲料添加剂、兽药和疫苗等,均应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有关要求,不得使用违规违禁投入品。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非洲猪瘟等疫病对养猪业的严重和影响,建设与完善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开展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主要疫病综合防控与净化,实现规模化猪场“减针减负、绿色养殖”的动物疫病防控新模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5年至今,该技术在武汉天种、金龙、洪湖温氏等10余家规模化猪场推广应用,已有1家获得部级净化示范场、4家获得部级净化创建场。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主要疫病综合防控与净化,猪场料肉比下降0.08-0.3,胎平活仔数上升0.16-0.49头,育肥成活率提高0.36%-1.4%。该技术在广西扬翔集团推广应用,2017年度该公司生产成本降至10.52元/ kg,母猪PSY升至27.6。

  1.生物安全体系建设。(1)猪场布局合理,净、污道分离;(2)人流、物流管理措施完善;(3)有隔离、消毒设施和制度;(4)粪污、废弃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

  2.综合防控与净化。(1)开展定期监测与评估,根据结果优化和调整免疫程序;(2)采取监测、淘汰、种群更新、封群管理等措施,建立净化病种的阴性种群;(3)定期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强化风险点的管理;(4)建立兽医档案,全程痕迹化管理。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武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荆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技术基本情况。稻虾生态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复合种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能提高小龙虾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荆州市、黄冈市、宜昌市、黄石市、咸宁市、鄂州市、潜江市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宜在全省水稻主产地区进行较大范围推广。2018年湖北省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5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稻田节本、提质100元;和单一种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每亩增产小龙虾100kg,增效2200元;农药使用量下降40%,同时化肥使用量下降30%;水稻亩产量500kg以上。全省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总计可节本增效121亿元左右。

  2.稻田内开挖环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环沟内种植水草,种植面积占环沟面积30%左右。

  3.在8月下旬,每亩放养30g/只以上的亲虾15~35kg;或者4月初前后,放养150~300只/kg的幼虾0.6万~1.0万只。

  1.技术基本情况。我省河蟹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和江苏省相比,在规格、产量、经济效益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省蟹种质量差(主要靠外购)以及池塘难以维持良好的生态。池塘“3+5”分段养蟹技术是将河蟹养殖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池塘进行养殖。该技术不仅通过分段式养殖、优胜劣汰实现了蟹种质量可控,为河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而且实现了河蟹养殖过程全程可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荆州市、孝感市、仙桃市、武汉市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宜在全省渔业主产区进行较大范围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节本、提质50元;和常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相比,采用“‘3+5’分段养蟹技术”的池塘,河蟹产量增加20%以上,规格提升10%左右,每亩池塘增效1000元以上。全省示范推广50万亩以上,总计可节本增效5亿元左右。

  1.配备大、小两口池塘或将一口池塘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大池塘与小池塘面积比为3:1。

  6.配备大、小两口池塘的,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笼捕捞小池塘的蟹种,将规格大于20g/只的蟹种挑选出来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种密度为800~1200只/亩;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的,直接撤掉围网,让小池塘的蟹种进入大池塘。

  1.技术基本情况。基于湖北省高精度服务平台,利用已建成的湖北省地基增强网,结合湖北省土地确权图建设湖北省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安装北斗作业监测终端10000套,实现全作业类型管理、作业概况、作业、多资料采集、轨迹查询、报表分析、作业审核、作业调度等。通过北斗农机终端实时获取每台农机的信息、运动轨迹、传感器状态等数据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将数据远程传输至后台运算分析,最终在湖北省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上统一管理、集中调度。及农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身处办公室就能实时农机现场作业情况,调度农机作业,通过平台审核农机作业面积和作业质量,对作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农机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已在全省42个市(县、区)的近500家合作社安装推广各类北斗农机终端6342台/套,其中北斗作业监测终端5500套。

  3.提质增效情况。采用北斗监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深松地块比未深松的地块伏旱期间平均含水量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作物耐旱时间延长10天左右,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平均产量增加5%以上。推广应用该技术100万亩,与人工监测成本对比,减少30%。可随时掌握驾驶员作业质量是否合格,实时查询作业面积和作业深度,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克服主观因素干扰,最大限度降低作业补贴政策执行风险。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与传统背负式喷雾器相比,可以实现不重喷、不漏喷、均匀精准喷洒,加之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可提高农药使用率10%左右,使病虫害综合防效提高5个百分点,推广应用该技术200万亩。采用联合收割机智能监测系统产量计量精度达到92%,面积计量精度达到95%,实现对收割机作业的远程监测和作业面积计算,提高收割机作业效率10%,推广应用该技术10万亩,与人工监测成本对比,减少20%,同时提高作业质量。

  (1)深松时间。一般应视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疏松情况,灵活掌握。夏季深松可防止形成土壤表面径流,达到抗旱或排涝效果。秋季深松要注意起垄后应及时,以防跑墒。

  (2)深松深度。深度的确定要因地制宜,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作业深度一般在25cm以上、35cm以下,作业间距小于50cm。

  (4)采用北斗卫星定位、视频采集、无线通讯和传感器监测技术,实现对农机与深松作业状态、作业过程与质量、面积的准确监测,为作业量核算、作业质量、试验对比提供量化依据。

  (1)施药飞行参数监测。飞行高度离作物表面2m左右,飞行速度3-6 m/s,喷幅3-4m,根据作物生育期不同选择最佳飞行参数,作物生育期前期速度5 m/s左右,作物生育期后期3-4m/s,植保无人机在地块作业时的实时工况信息通过设备上的黑匣子全部回传监测平台。

  (2)施药质量监测。喷洒流量300-1000ml/亩,雾化程度80-120um,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类型选择,一般叶部病虫害喷洒流量500 ml /亩左右,茎基部病虫害喷洒流量800ml/亩左右。植保无人机作业中喷洒系统的参数通过流量计、转速监测等传感器监测,并通过无线通讯实时回传监测平台。

  (3)施药设备监测。通过北斗卫星、GNSS RTK基站系统,实现对设备的、轨迹信息监测,并记录、统计设备作业量。

  (4)作业人员监测。作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在监测平台中实名制注册账号,通过作业人员账号与设备的配对绑定,实现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可监测到设备的所有人、使用人、使用记录,以及在监测平台中记录、统计人员账户信息和数据。

  (5)作业地块监测。作业地块的地图数据及相关作业信息通过云服务器全部上传并保存于监测平台,如地块的所有人、地块的测绘人、地块面积、在该地块上进行过作业的设备,作业轨迹、作业时参数记录、作业人员等信息全部记录、储存于监测平台中,便于追溯管理。

  (1)联合收割机作业面积监测系统。系统主要由收割机作业监测终端和收割机作业管理与服务系统组成。系统综合传感器技术、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收割机、割台状态和高度、作业速度和面积信息,同时采用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秸秆还田作业场景。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内置数据存储,面积监测精度达到95%。

  (2)联合收割机谷物产量监测系统。系统主要由光电式谷物产量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北斗卫星定位模块和谷物产量计量显示终端组成。系统采用光电漫反射型谷物体积传感原理和分段式谷物产量计量模型。收获作业过程中产量计量稳定可靠,产量计量精度达到92%,安装简便,易于标定。

  北斗监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推广区域:江夏区、丹江口市、郧阳区、房县、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当阳市、枝江市、宜城市、南漳县、襄州区、樊城区、枣阳市、谷城县、老河口市、荆州区、监利县、县、黄州区、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武穴市、蕲春县、团风县、黄梅县、浠水县、麻城市、市、安陆市、汉川市、京山市、钟祥市、沙洋县、屈家岭区、嘉鱼县、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北斗监测无人机高效植保作业推广区域:江夏区、当阳市、枝江市、南漳县、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荆州区、监利县、石首市、县、武穴市、蕲春县、黄梅县、安陆市、汉川市、京山县、钟祥市、屈家岭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提高重视程度、搞好技术培训。基于北斗的精准农业技术需要机手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在推广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机手要爱护设备,另一方面要搞好技术培训,避免因操作失致设备损坏或者数据采集失败。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粮食作物病虫暴发、突发、频发、重发,严重我省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实现到2020年农药零增长目标,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生产,我站与科研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多年实践,将精准测报、绿色防控、先进药械、高效低毒农药、统防等多项技术与措施有机集成。2018年在全省16个县市推广应用近200万亩,示范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作物生长季农药减施1-3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左右,无一例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发生,农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显著改善。

  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

  1.“控”,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2.“替”,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3.“精”,即推行精准科学施药。重点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剂量、增加使用次数。

  4.“统”,即推行病虫害统防。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本技术为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需要、新型经营主体、统防组织、农户等多个实施主体高度合作参与,需要植保技术部门等加强监测与技术培训,保障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提升使用成效。

  组织推广单位:湖北省植物总站、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领下,我省化肥用量实现“五连减”。但是,我省2017年化肥用量达到317万吨(折纯),过量施肥问题依然严峻。近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量的增减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项指标。为此,亟待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关键技术,推动全省实现化肥零增长。

  提质增效情况。2018年,全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面积5000万亩次以上。其中,配方肥推广面积4747.7万亩次,推进肥料结构调整和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次,绿肥种植面积190万亩次。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为契机,大力推广“有机肥+”技术模式,试点县柑橘核心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根据效果监测显示,柑橘可溶性固溶物、糖分等都得到了提升。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化肥用量(实物量)较农户常规施肥相比减少5kg以上,作物平均节本增效30元/亩以上,全省化肥实现“五连减”。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布肥料配方信息。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主要经济作物优化施肥方案,科学制定并发布适合当地作植的区域施肥方便基层网点按方配肥供肥和农民选肥、用肥。强化农企对接。向社会公开发布不同作物施肥技术方案和专用配方肥配方等信息,引导肥料企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户提供专用配方肥。因地制宜选择定点配方肥生产企业,建立完善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络,创新配方肥定向供应和终端配肥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广配方肥。调整化肥结构。大力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叶面喷施肥料、功能微生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加快淘汰低含量单质肥料品种,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机械施肥、机械追肥、种肥同步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地因作定肥。根据作物各生育期需肥特性,及土壤质地与各有效养分等属性特点和种植生产要求,按少量多次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确定适宜肥料种类品种与用量、时期与次数及每次量。依墒依作定水。根据作物各生育期需水特性,及土壤墒情或降雨或干旱情况,按少量多次和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原则,确定适宜的灌水时期、次数和每次灌水控制量。肥水调和。即每次施肥时将肥料和水配成肥液。实现以水调肥,以肥促长的目的。肥料在水的调和下耦合为适宜浓度的肥液,输送到根部土壤和植株叶面,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而促进作物生长。智能自动灌肥。采取喷滴灌PE软带、输液管道、微喷滴头或渗管、水溶肥池、加压泵、田间数据采集、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硬软件设施设备,智能化自动化将肥液适时、适次、适量于根部土壤或植株叶面。实现省工省时目的。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有机肥+配方肥”模式。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丰富的区域,采取堆沤和工厂化生产的方式,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生产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区,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果(菜、茶)—沼—畜”模式。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集中优势产区,与规模养殖相配套,建立大型沼气设施,将沼渣沼液施于农田,减少化肥用量。“自然生草+绿肥”模式。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区域,通过自然生草或种植绿肥覆盖土壤,减少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有机肥+机械深施”模式。在新建或者水肥流失较严重的种植区域,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技纹身的忌讳和讲究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重点在以下县市区实施:宜都市、当阳市、秭归县、东宝区、郧阳区、咸丰县、大悟县、南漳县、通山县、夷陵区、长阳县、浠水县、红安县、咸安区、崇阳县、通城县、武穴市、罗田县、英山县、来凤县、利川市、黄州区、江夏区、孝南区、云梦县、安陆市、洪湖市、石首市、钟祥市、襄州区、谷城县、宜城市、竹溪县、房县、五峰县、天门市、潜江市等,辐射带动全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单位名称: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学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

  技术基本情况。在对区域内资源要素充分调查监测的基础上,通过集成构建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区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绿色生态田园建设等技术,恢复农业绿色生态系统。该技术发挥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等作用,对实现农业多功能目标,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孝感市安陆市、鄂州市鄂城区、荆州市江陵县等县(市、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宜在全省主要农区进行较大范围推广。

  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区内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尾菜、畜禽粪污和农用地膜100%实现资源化利用;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建设完善;农田氮磷流失减少60%以上。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技术。(1)资源调查与评估。以边界清晰农业生产区为整体单元,对区域内资源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土壤、水、生态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与监测,评估土壤、水、生态污染现状,按污染程序划分类别,实施农用地质量分类分级管理。(2)优化完善产业布局与规模。测算区域生态承载力,确定单位农用地承载的畜禽养殖量,完善种养结合、清洁生产技术,采取现代航拍与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确定示范区域技术线、建设内容与目标任务,精确定位优化示范区域生产功能区划、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布置,建立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容量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3)制定区域养分综合管理计划。根据区域内作物养分需要量和秸秆、尾菜、畜禽粪便养分产量,以N、P2O5为标准,对示范区内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利用、种植业施肥管理等各个环节应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计划,并对示范区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效果进行监测评估。(4)确立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因地制宜选育推广节肥、节水、抗病、抗逆新品种,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田污染状况,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 促进资源节约型、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示范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1)传粉昆虫栖息地。利用农田空闲边角地带,选配乡土植物,建设蜜源植物带或生态岛,配套建设蜜源类昆虫繁育与栖息设施,恢复并授粉昆虫生境;(2)天敌保育区。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及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重点针对水域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入侵危害,建设水花生或水葫芦天敌越冬繁育与观测设施,强化农田生态系统调控和修复功能;(3)田间生态岛。结合区域自然特点,依山就水、因地制宜,利用农田区域内池塘沟渠水系与自然林地,保留并优化建设田间生态岛,提升农田保水涵养、休闲休憩、生态旅游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水平。

  绿色生态田园建设技术。(1)农田区域生态循环水网。根据区域农田水系分布现状,结合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与生态功能,遵循循环利用与生态降解的原则,将区域农田毛沟、小沟、大沟、农区周边的塘堰和村庄生活污水排水系统贯穿联通,通过生态沟渠、塘系统、循环泵站和水位调节闸建设,配套水生植物和生态湿地,实施水量综合平衡调控,实现农田排灌水的循环利用,构建农田区域生态循环水系;(

  )农田生态廊道。针对农田沟渠建设和农田景观同质化、均质化等问题,结合绿色生态田园建设需求,重点建设生态、生态田埂和植物篱带。①生态:利用沙石、生态砖、透水性混凝土等环保型材料,建设田间道,在两侧建设生态护坡、缓冲带或植物篱,并配置农田生物通道。②生态田埂:结合丘陵、山地、平原、水田等地形特点,利用生态袋、生态砖等环保型材料,选配适宜乡土植物,对田埂进行生态化。③植物篱带:生态和生态田埂周边,栽种适宜果树、花卉或本地植物,形成农田植物隔离带。

  以问题为导向,统筹集成,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查漏补缺,组装技术,切实解决农业绿色发展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