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水产养殖

留美小龙虾博士中国第一位将稻虾轮作搬上学术期刊的人提出对小龙虾养殖的六点看法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9-7 15:41:01 人气: 标签:学烧龙虾
导读:2017年8月26日—27日在安徽省马市举办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培训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一位来自宝岛的教授陈瑶湖博士。他是海洋大学教授,曾担任该校国际事务处处长。现在…

  2017年8月26日—27日在安徽省马市举办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培训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一位来自宝岛的教授陈瑶湖博士。他是海洋大学教授,曾担任该校国际事务处处长。现在已经退休了,所以有更多的时间游历,开展。虽然是中华鳖养殖培训会,但是今天这篇文章我要讲的是陈教授与小龙虾的一段情缘。刚开始接触陈教授是在一起去往马的途中,互相介绍之后。他问到一个问题:现在小龙虾稻田养殖是不是特别火爆啊!原本以为这只是位研究中华鳖的老教授,想不到对小龙虾有如此的兴趣,于是就这样和他打开了话题,让我惊喜的是,陈教授在青年时代就开始研究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他的学生时代就和小龙虾结缘了。在后来的交谈中,他和我讲述了这段和小龙虾的故事。

  陈教授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养殖小龙虾,本科阶段在大学动物学系渔业生物组就读,从此就和水产养殖结缘。他说到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关于小龙虾稻田养殖的研究。1975年他去美国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StateUniversity)的海洋科学(MarineSciences)研究所读硕士,然而该系并沒有他想读的渔业生物学,后来反而在野生及渔业(Wildlife&Fisheries)系找到研究课题。那时候在美国比较大的水产养殖业有鲶鱼、虹鳟养殖,而在易斯安那州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小龙虾)养殖比较火爆。那个年代的美国甲壳类养殖比较少,所以小龙虾养殖算是美国最大的甲壳类养殖产业(至今也还是)。他特别提到自己的导师詹姆士.艾伏特(JamesW.Avault,Jr.)博士,可以说是螯虾养殖的始祖。艾伏特教授的团队主要研究小龙虾及美国鲶鱼的养殖,当考虑到陈教授来自于中国,对水稻种植比较熟悉,于是陈教授选了小龙虾稻田养殖这个课题。

  姆士艾伏特博士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是世界水产学会及国际鳌虾协会的创始人。他的学术生涯在鳌虾方面做了最早最多的研究,可称之为鳌虾之父。(1980年)

  在讲述小龙虾稻田养殖之前,陈教授先讲了一段关于小龙虾的生活史。小龙虾原始地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春天的时候,北边开始融雪,密西西比河下游一些地区被水淹没,水位甚至漫过土堤,成了沼泽地,里面很多野生小龙虾。

  到了夏天,气温升高,水分慢慢蒸发,原有的沼泽地就干掉了,在这个过程中,小龙虾相继钻到含少许水份的土洞里。由于洞口边有土堆,洞内水不容易蒸发掉,于是成对的小龙虾就在洞内夏眠。洞里面氧气含量很低,小龙虾长期处于低新陈代谢的夏眠状态下,耗氧极低,逐渐适应低溶氧的了。雌雄龙虾一起进到洞里夏眠,慢慢的就在洞里交配繁殖。等到9月、10月份以后,暴雨或台风之后,湿地一淹水,小龙虾就钻出洞来。尤其是到了秋天、春天。特别是来年春天的时候,积雪融化,沼泽地被重新灌水,这时候繁殖后就有小虾苗钻出来了。沼泽地里会有落叶杂草,滋生菌类,其它腐殖生物,微生物。小龙虾用嘴器刮食这些来提供营养。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自己的生活史。

  这和稻田养虾又有什么关系呢?在美国,3月、4月份,开始种植稻苗。刚种下去的稻苗必须浅灌水防止杂草丛生,到了月份,稻田就要降水让田地干硬以便收割机下田收割。那时候稻田里原有的野生小龙虾就开始钻洞了。在美国,稻子一年只种一季,10、11月份就不种了,收割后刻意将水灌到田里,小龙虾就出来了。这和小龙虾在沼泽地里生活史差不多。

  食用鳌虾始自于欧洲,那时候并不普遍,这是因为欧洲鳌虾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性疾病而不易养殖,野生鳌虾供应又少,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吃得起。在十七世纪一批法国受到不同排挤而移民至美洲东北角成为水上猎人,而后又辗转移至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现到处都有小龙虾,非常欣喜,开始捕捉贩卖,这也因此慢慢形成法国的生活及文化。一直到二十世纪初,这里的捕捞者才逐渐成稻农,并开始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

  他的硕士论文在1980年以“稻田中螯虾的生产”(CrawfishProductioninRiceField)为主题发表在《进展中的养殖学者》(ProgressiveFish-Culturist),此为美国内政部发行的学术期刊。此期刊在90年代改由美国水产学会发行,且改名为《渔业管理期刊》。他的论文做了三个对比实验,在三块各项条件相近的试验田,1、只种稻2、只养殖小龙虾3、稻虾综合种养,得出的主要结果是:在稻田中鳌虾平均产量为每公顷1059公斤,产量高于对照组(沒种稻,任其长野草)的800公斤。稻田中螯虾平均理论最大体长(鼻尖至尾扇)为12.3公分,长于两个对照组平均的10.7公分。简单的说,这项研究显示两者在一起是互利共生的。

  当时猜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稻田里养虾,龙虾会在田里活动,起到松土增氧的作用,所以稻谷产量高;二是收割后的稻梗还在田里,灌水之后,慢慢腐烂,会滋生大量微生物,给龙虾提供食物。

  他的这篇硕士论文当时在期刊发表。虽然在他之前,已经有过稻虾养殖的例子,但是这却是第一篇有科学稻田虾优势的文献。

  四、博士论文试验:早或晚灌水及怎样处理稻梗对稻田养虾有利

  他的博士论文:稻梗怎样处理对龙虾生长比较好。在1983年发表于《水产养殖》(Aquaculture)学术期刊。此期刊在水产养殖学领域中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做了以下几个试验:1、稻谷收割后,直接灌水,不做处理2、翻耕土地,把稻梗埋到泥土里3、稻梗拿到堤坝上,保持潮湿。这三种处理让稻梗有三种腐烂分解方式。第一种是有氧无氧结合的分解,第二种是无氧分解,第三种是有氧分解。在其它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养殖小龙虾。简单的結果是稻田在秋季灌水,早晚差约一个月对于鳌虾产量沒有显著的影响。稻草翻耕入土的处理,其螯虾平均产量为每公顷803公斤,产量低于把稻草置放于田埂上保持潮湿,腐烂后再投喂给鳌虾的产量1157公斤,更低于让稻草任其在田野腐烂的1506公斤。

  他做的这两个研究,总结一下所得到的结论为:稻田里养小龙虾不会使稻谷减产,甚至可能增产。稻子收割后,稻梗留在田里不作任何处理,对小龙虾养殖最有利。在那个时代,把这些数据提供给稻农,给小龙虾养殖业和稻谷种植业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帮助。

  陈教授回忆以前刚接触到稻田养虾这个研究课题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学完以后,可以把这项技术带回自己的祖国。因为在中国古代,在稻田里养鱼是有记载的,在稻田里养虾却很新奇。1975年他把这件事反馈给当地农科系一些教授,但是并不被看好。当时在没有人养殖小龙虾,大家对这种虾不熟悉,只有在水族馆里看得见。即使在80年代初,陈教授在出版的《中国水产》(后改名为《水产》)报道并把鳌虾养殖介绍给,仍然没有回应,因为当地养殖户认为小龙虾头大,可食部分少,产量也不高,没什么经济效益,还不及正兴起的海虾养殖,因此稻田养虾这个模式没有得到重视。然而陈教授却关注鳌虾养殖在的发展。他说怎么也沒想到稻田虾发展的这么快,甚至有一段时间外销到美国的龙虾肉(虾仁)比易斯安那州当地的活虾还便宜,也因此被州州一纸状告到联邦法庭,倾销小龙虾。然而现在小龙虾的价格可能还高于美国,会不会哪一天会进口州的小龙虾呢?

  在稻田养虾方面,陈教授还提到两个问题。当时在不被接受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稻子生长时,会施化肥、打农药,对龙虾有。但是在美国,经过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些农药在适当浓度下不会伤及到龙虾。1945年,龙虾被引进到日本去,出现龙虾会剪断稻苗的情况,所以在日本,把龙虾当做害虫处理而且还因为处置不尽而烦恼。在美国也不存在这个事情,因为在美国一年只种一季稻,错开了和龙虾的生长期。在日本很多地方如九州、鹿儿都是一年种两季稻,和龙虾生长期有冲突,稻苗刚长出来时,正好赶上龙虾成熟,所以大量吃稻苗。因此,陈教授教授表示,这两个问题只要处理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闲聊快结束时,陈教授感叹到:想不到,现在,稻田养虾这么火爆啊。这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一种安慰。他说自己虽然没能把稻田虾这个模式带到祖国,但他确实是第一位把稻田虾搬到学术期刊的人。1975年,我不知道当时有没有稻田虾这种模式,但是查询文献,在1975年之前确实没有谁在期刊或者上发表过类似稻田养虾的文献,所以他是第一位把稻田虾搬上学术期刊的人。

  最后,陈教授对于小龙虾养殖业很开心的提出以下看法:

  1、可以考虑向易斯安那州引进鳌虾原种,扩大基因库。在所见到的鳌虾体长(鼻尖至尾扇)很少超过8公分,是否是因为当年引进种虾太少,近亲交配,基因库窄化而致体型普遍变小,值得注意。

  2、虾田中较多的植被可提供螯虾脱壳时的场所,减少互相残食。

  3、虽然鳌虾耐低溶氧,然而池中增氧可增加其成长速率,因为一则水质较佳,二则水中有机质有氧分解,可提供优质天然饵料。

  4、虾池中可加设小堤坝并将大池塘设计成弓型池。前者可增加种虾夏眠钻洞,后者可顺畅水的流通,保持好的水质。

  5、七八月份鳌虾已经达到性成熟不再蜕壳成长。与其收获这些低食用品质的虾,不如任之钻洞,繁衍后代,增加来年的仔虾量以及提高下一作的产量。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