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畜禽养殖

印遇龙院士:“养猪”自有大学问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9-3 12:51:47 人气: 标签:畜禽养殖技术论文
导读:“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几乎没有人料到,这一“养”就是30多年,“养”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心,“养”出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多平方…

  “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几乎没有人料到,这一“养”就是30多年,“养”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心,“养”出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堆了好多书。桌上,两尊憨态可掬的猪雕像笑意盈盈,那是学生们送给印遇龙的礼物。

  当时的副所长刘更另是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他认为养殖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第一大肉食来源的生猪养殖,国内饲料产业还没起步。于是,期望放在了吃得苦的小老乡印遇龙身上。

  印遇龙学的是生物,研究生猪养殖相当于改行,谈何容易?在被派到华中农大的一年多时间里,印遇龙地学习,回所后便开始了研究。

  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拉着板车去买猪。有个冬天的傍晚,买猪回所里的上,人车猪一齐掉进了冰冷的水塘。

  研究中要给猪做手术。兽医请不到,医生又不乐意干。他只好从桃源老家请来行医的亲戚,趁着周末坐车到长沙操刀。

  饲料的种类来源越多,研究结果越有力。“那时买杂粮还要票据,老家的亲戚、同事有些票据没花出去,我打听到就收集过来,买杂粮给他做实验,也不晓得家里贴了多少钱,就是想帮帮他。”印遇龙的妻子陶立华回忆道。

  1986年和1994年,因工作业绩突出,印遇龙先后两次前往、英国和学习与工作。特别是第二次出国,妻儿同行。

  在地球的另一端,他决定回国。带回来的,除了国际视野,还有自费购买的价值1万多美元的化学试剂和手术器械。

  刚到时,印遇龙提交的一份实验方案,被Oslege教授质疑:“这个研究我们都不敢做,你能完成吗?”

  当印遇龙发表论文后,1年多时间里,Oslege教授3次给他增加科研经费和生活费。2年留学期满,Oslege教授决定长期聘请他留下来做研究,并再一次提高了待遇。

  “当时,我也曾心动。但我平静下来一想,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孩子到取得成绩,离不开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我婉拒了Oslege教授的好意。”印遇龙知道,回国后等待他的常的一段。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上猪肉产品紧缺,亟需研制出高质量的饲料,缩短肉猪的出栏时间,梦想着“让猪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变成肉”。各种猪饲料的率究竟怎样呢?印遇龙和课题组一起,提出研究“猪饲料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回肠末端消化率测定新技术”。

  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是指导猪饲料配方的重要参数。如果仅仅用粪分析方法,因大肠特殊的影响,数据会受到干扰;只有同时测量回肠食糜,才能得到真实数据。

  测量回肠食糜,传统方式是屠宰实验用猪,一个样品要用掉一头猪。1986年进入课题组的黄瑞林研究员,还记得印遇龙回国后引进的瘘管手术新方式,“当时是国内第一家”。

  他们用三轮车、平板车搬运和人工配制试验饲料2.5万多公斤,收集猪粪1万多公斤、猪尿5000公斤,分析样品达4万多次。特别是猪回肠食糜的收集,按实验要求,每隔7天就要连续收集2天,2天中每隔半小时就要在猪回肠中掏一次,并及时称重、烘干、磨碎,接着进行10多种营养成分的分析。

  猪粪臭味难闻,食糜臭味更冲,肥皂也难得洗净。有一年夏天,因实验室造成办公大楼充满了臭味,所领导准备找印遇龙谈一谈,但走到实验室,看见门窗紧闭,印遇龙几个人顶着炎热和腥臭在工作,不忍心说了。

  就这样,印遇龙团队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被收入中国饲料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1999年,印遇龙阔别祖国6年后,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再度回到所里,组建了农区畜牧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当时没地方住,我又不愿住宾馆,怕给所里添麻烦,反正就我一个人,便在办公室住了3年,天天吃食堂。”印遇龙回忆,最难过的是春节,吃着方便面继续干。

  如果用3句线多年的研究脉络,那就是:如何让猪长得快?如何让“放心肉”上餐桌?如何实现生态养殖?

  这是一个从猪嘴巴到猪的全程管控过程,也是中国走过猪肉短缺阶段后,市场对品质和环保需求的必然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家对猪的营养密码不断破译的过程。

  仔猪断奶会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堪称“最难养的猪”。印遇龙团队从水平上了功能性氨基酸促进仔猪生长的机制,并研制了具有抗生素和激素功能的药用植物营养调控剂,临床抗生素的用量明显下降。

  价格昂贵的L-精氨酸具有重要的生理、代谢和营养作用。印遇龙以味精为原料合成出了价格仅为精氨酸十分之一的精氨酸生素,在猪体内能生成精氨酸,并且没有抗生素和兴奋剂残留。

  “半胱胺、亮氨酸和牛磺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可调控氮代谢技术”,则能在低蛋白水平上使猪的体形和肉质得到改善,避免了瘦肉精的使用;“氨基酸金属螯合物技术”,能在猪营养和生长效果无显著差异情况下,使微量元素得到安全利用。

  饲料蛋白质率低的“捣乱者”,也被印遇龙发现,并找到了“克星”。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畜禽低氮低磷排放安全型日粮技术,被国内外企业广泛应用。美国营养学会会刊称赞,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我国养猪业年产值约1.7万亿元,与汽车工业产值相当。联盟要探索一条创新引领我省生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之,为畜牧业升级提供模版。”作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起人和盟主,印遇龙还了更重的担子。

  “早上六点钟就能听到他与同事、研究生打电话讨论工作的声音。”住在印遇龙家楼下的林,笑称印遇龙说话中气很足。

  “课题组有六七十个人,每月15日和月末在QQ工作群里汇报进展,印老师会第一个发他的工作总结。没有完成的,会被点名。”博士毕业就慕名投奔印遇龙的孔祥峰研究员,如今已是团队核心,依然懈怠不得。

  印遇龙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骑车。去年生日时,学生们送了他一辆崭新的山地车。几天后,用旧了的山地车在开会的时候丢了。妻子问他“怎么不锁好车”,他说“一直就不锁车的,锁车耽误时间”。

  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后,印遇龙接到疗养通知。他请妻子去问疗养期间能不能请假。当得知可以,他说“疗养能请假,我就去疗养”。妻子才知道,原来周边有他指导的企业和博士后工作站,可以工作之余疗养疗养。

  印遇龙,1956年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研究,带领团队在影响因子超过3.0和一区SCI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H指数高达48,他引5286次,入选汤森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以第一完排名的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1项。

  印老师长期与国际同行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同时,研究方向又与国家的科研需求高度契合。他重视基础研究,论文质量高,在研究中特别能吃苦。他的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职称都是破格评聘的。

  如今印老师还工作在科研一线,但比过去注重锻炼身体了。每天只要在所里,他都要骑半小时自行车,或者去杂交水稻中心打乒乓球。

  1986年我加入到印老师的课题组,是他的学生和助手。这么多年来,印老师做事雷厉风行,想到就做,做就做到底。有时讨论到晚上12点钟才结束,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又接到他的短信,有时凌晨4点钟收到他的邮件。他的精力非常充沛。印老师不喜欢拖拖拉拉,也人,但讲完就完了。

  我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中草药添加剂研发。毕业到所里后,两年出不了高水平研究,也没有项目支持。印老师我结合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内学科发展重大需求,把研究方向换成了胎儿发育与氨基酸营养研究。后来在法国访问期间,又开展了另一项研究。研究方向几经变换,我一度有些“迷茫”。

  有次受一篇论文的,我非常想将研究方向整合为“猪肠道微生态与机体健康调控研究”。印老师很支持,说“只要你觉得有兴趣又有意义,就去做”。如今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3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时听过印老师的学术,就是他的粉丝。他是全国养猪行业领军人物,20多年前就提出了两型畜牧业的,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他在上世纪末就带领我们从事畜禽氮磷代谢调控与环保型日粮及两型养殖模式的研究,并生态养殖的推广。当时,好多人不理解,他就大企业先用起来。后来,这项获得了国家科技励。

  第一次和印遇龙打交道,记得是2008年的一次鉴定会。他带领课题组开发的断奶仔猪配合饲料在省内外多个养猪场推广应用,长期困扰养殖业的“仔猪难养”将成为历史。那次,常吃猪肉的我才知道可爱的仔猪不好养。

  后来,断断续续做过几次报道。有发布,也有获。场面最大的一次当属印遇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接受了集体采访,话不多,谈的主角依然是猪。

  在粉丝们的眼中,印遇龙就是“猪王”。与猪相处了30多年,当初怎么结缘的?又是怎么一走下来的?这次,当我一步步靠近印遇龙的“猪世界”,感觉也在一点点破译他的成功密码。

  接下来,他还是选择回到原点第二次创业,方向却是具有超前战略眼光的两型养殖。此后的一系列,都是健康环保的战利品,多项技术领跑全球。

  我问印遇龙,最喜欢学生的哪些品质?他脱口而出:踏踏实实。最不喜欢的呢?他又是脱口而出:拖拖拉拉,不诚实。

  “现在国家对科技这么重视,年轻的科技人员要把科研当作最大的事,摆在第一位。要喜欢专业,下来,不会吃亏的。”印遇龙说得好实在。

  我问他爱吃猪肉吗?他告诉我:“吃一点。”如果时光倒流,还会选择研究猪吗?他不假思索地说:“还会,和民生结合紧啊。”难怪,他要和产业界结盟,把中国生猪养殖变成技术创新的先锋。

  说话开门见山、想到事情就要去做、不愿在餐桌上浪费时间、喜欢穿着夹克运动鞋的印遇龙,快人快语出了名。

  采访结束时,印遇龙也修改完了一篇文章,起身拿起一个苹果边走边啃,说:“还有人在等我。”几分钟后,他像一阵风走进办公室,口里念着“忘了保存了”。轻点鼠标后,他又冲出了办公室。

  中国科学家5日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告,他们在临床试验中利用多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疗多发性骨髓瘤,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详细]

  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四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6日在举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表示,2020年我国将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详细]

  1985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毕业后,高余了自己的桥梁人生,在不断实践中围绕应用进行创新。[详细]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