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饲料绿肥

人文齐鲁鲁南小巢菜苏东坡陆游都说“好”的野蔬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19 23:37:27 人气: 标签:什么草可做绿肥
导读:说起苏东坡与美食,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那碗“东坡肉”:“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他自美。”坡翁对炖肉有经验、有见解,不论…

  说起苏东坡与美食,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那碗“东坡肉”:“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他自美。”坡翁对炖肉有经验、有见解,不论是善于操厨的行家里手还是普通食客,对“东坡肉”之美无不叹服。

  实际上岂止炖肉,他对日常饮食也多有真知灼见,只是多数人对这些吃喝之事未予关注。比如被坡翁推崇的元修菜,我家乡鲁南就有生长,可是在这里从城市到农村,从饭店到家庭,却很少有人采食它。这与喜爱苏东坡文学、书画及“东坡肉”的人相比,反差较大。

  “元修菜”是苏东坡命名的一种野菜,它的学名叫“小巢菜”;蜀中有二巢,“小”是相对于“大”而言的,还有“大巢菜”;元修菜即小巢菜,又名“苕子”,大巢菜又名“薇”,乡间以大小称之“大野豌豆”、“小野豌豆”。坡翁于黄州期间,与同乡友人巢元修谈论起家乡的巢菜,动了感情,写下一首五言长诗并序,元修菜就是这时开始叫起来的。

  序说:“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余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适自蜀来,见余于黄。乃作是诗,使归致其子,而种之东坡之下云。”

  巢元修,名谷,与苏轼同有食小巢菜之好。说到此菜,巢元修戏言:假如孔北海见到小巢菜,当说是我家的菜了?

  这里有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孔坦访友人杨某,恰巧杨不在家,九岁的孩子出面接待,捧上一盘杨梅。孔指着杨梅说这是您杨家的果品,哪知这小孩子机敏得很,随口回了一句: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禽类。由此,苏轼便说既然是巢家的菜,那就叫元修菜吧。不过,你回乡后要给我弄点种子来,我把它种在此地的东坡之下。

  接着苏轼以诗写道:“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这里极为形象细致地描写了小巢菜的形状及其生长过程。

  在鲁南许多人的眼里小巢菜就是一种野草,甚至说是一种非常让人讨厌的野草。因为近些年,家庭喂猪、养羊的人家已不多,沤绿肥的事情不再,而小巢菜又偏偏生命力极强,长得蓬勃旺盛,清明后开花,麦收季节子熟落地,秋天自发,地头沟边成片生长,有的攀附在麦棵上。

  不被利用的东西本来就不讨人喜欢,再加上它混入田地妨碍农作物生长,所以有人说:“这东西要多讨厌有多讨厌!”说这话的人哪里知道小巢菜既可食用又可肥田,有人在专门种植它呢?

  “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小巢菜味似豌豆苗,可采食的仅是叶尖部分。在鲁南,初冬即可采食,直到严冬它才逐渐。来年春天长势胜于初生之时,从春分可采食到清明后,对好这一口的人来说,良机,时不我待。

  陆游也是喜爱巢菜的人,有《巢菜》诗:“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另有巢菜诗并序,序曰:“蜀蔬有两巢。大巢,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畦中。东坡所赋元修菜是也。吴中绝多,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但人不知取食耳。予小舟过梅市得之,始以作羹,风味宛如在醴泉蟆颐时也。”其诗云:“冷落無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饥嘲。此行忽似蟆津,自候風爐煮小巢。”

  先贤东坡、放翁都是知味者,即现今所说的美食家,而且是大家,他们说“好”的野蔬,一些地方的人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取食,真是可惜了,可惜了。

  暮春时节小巢菜花开,叶尖已不再鲜嫩,耕翻做绿肥恰是适时。故而苏轼说:“春尽苗叶老,耕翻烟雨丛。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可知,宋代蜀地的农民就已知道使用绿肥的好处了。宋人赵景和在《云麓漫抄》对诗句提出,说:“‘巢菜即豌豆苗’恐非是。若豌豆,即不当云‘春尽苗叶老,耕翻烟雨丛’也。”赵先生或许没有见过野豌豆,对豌豆是了解的,所以他断定巢菜并非是豌豆苗,如加上一个“野”字,哪还有此议?

  小巢菜嫩苗叶尖可食,而且味道甚美,其秧棵又可做绿肥,引进到黄州劝农利用不是很好吗?苏东坡联想到张骞与苜蓿、马援与薏苡的旧事,最后写道:“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张骞移苜蓿,适用如葵菘。马援载薏苡,罗生等蒿蓬。悬知东坡下,塉卤化千锺。长使齐安民,指此说两翁。”小巢菜的种子哪里来?那就拜托你巢元修了,可千万不要把弄来的种子捂发霉了。到时候把它种在黄州齐安这个地方,以后当地人看到元修菜就会记起咱这两个老。

  小巢菜的种子是否到了黄州?以巢元修的品德来说对苏轼的嘱托肯定会办好的。到了绍圣初年,苏轼、苏辙被贬,昔日的朋友因怕招惹麻烦多避之不及,唯有巢元修七十多岁的老人步行几千里去探访这哥俩,他见到了苏辙,又去循州看望苏轼,结果病死在上。我想,这位老人的兜中必定还带着小巢菜的种子。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