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0-28 19:16:09 人气: 标签:山西食用菌克霉灵
导读:病毒病是国内外食用菌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重要病害。由于其侵染时,病毒浓度及发病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而且和生病害表现的症状极易混淆,很多时候…

  病毒病是国内外食用菌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重要病害。由于其侵染时,病毒浓度及发病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而且和生病害表现的症状极易混淆,很多时候菇农把病毒病当做生病害来诊治,结果惨败。

  食用菌病毒的形状有卵形、杆形、球形、蝌蚪形和线形等。引起食用菌病毒病的病原物是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个体称为粒体、粒子、颗粒,由核酸和外面的蛋白质衣壳所组成。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生活和繁殖。病毒在寄主体外存活时,是以休眠的形式保持感染寄主的能力。病毒粒体不仅可以从病菇中分离出来,而且在表面健全的菌丝中也能观察到浓度相当低的病毒粒体,也就是説感染病毒的菌丝体可以不表现出病毒病症状。病毒病可以通过食用菌的菌种和孢子传染,接触过培养料中带病毒的菌丝体、带病毒菇体的手和工具,再接触健康的菌丝体、菇体,也会传染病毒病。由于培养料中菌丝体有相互连接的特性,会引起病毒病向周围健康的菌丝体蔓延。

  蘑菇病毒病的症状:表现为菌丝体生长缓慢、稀疏,变褐色,菌落边缘不整齐。带毒菌种播种后,菌丝生长慢,发菌不均匀。已长出的菇体,有的菌盖小,有的菌盖细长,有的菌盖平展,有的菌盖呈半球形,有的菌柄膨胀呈球状,有的菌柄上粗下细呈钉头菇,有的早开伞,一开伞就孢子,且萌发较快等等症状,总之病菇呈畸形,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香菇病毒病的症状:母种表现出菌丝体生长不整齐,局部有缺刻;原种表现为吃料慢,菌丝体生长不整齐,前沿呈锯齿状,在长好菌丝的培养料中出现花斑。带毒菌块长出的子实体有的外观正常,有的表现为畸形,菌柄、菌盖、菌褶发育不完整,菌柄组织疏松。

  平菇菌丝感染病毒,症状不十分明显,但出菇期菇体小,皱缩、色泽变淡,失去光泽,菌盖有疣状或隆起状的突起条纹,突起处对着光明。当水分、养分等条件良好,症状就表现较轻,菇体大小、色泽正常,产量基本不受影响时,也会出现隆起状或疣状突起。【防治方法】

  生产用的菌种要尽可能采用没有发现过病毒感染的品种,凡是在本地区已发生病毒病的品种,不能再对种菇进行组织分离,绝不允许再转管扩接,要及时更换不带病毒的菌种。②

  对于确实需要保存的带病毒母种,可在35℃条件下处理3个星期病毒,但此方法只适合于高温型菇类。③

  严格把好母种关,凡生长异常,特别是菌丝不整齐的母种要剔除,原种培养阶段,要经常检查发菌情况,凡菌丝有缺刻和花斑状的应淘汰。④

  出菇期间,采摘过病毒病菇的手和工具,不要去采摘健壮菇,要用高锰酸钾液或消毒液洗手消毒。出菇期间,发现染病菇体后,及时摘除病菇后,喷洒

  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菌的,引起减产甚至绝产。据统计,在食用菌新产区,由于病菌的危害.可造成

  10%~18%的产量损失,而在一些老产区,则高达50%~5%.严重的甚至造成绝产。所以,如何防治食用菌的各种病害,是食用菌栽培高产稳产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一、消灭栽培场地的茵源。在栽培食用菌前,必须对栽培场地和周围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在新产区,一般可用浓度为

  5%的石灰水和800倍的杀菌剂喷洒,也可用硫磺熏蒸。消毒时,尤其应注意墙角、棚边等死角。在老产区,由于多年生产,栽培场所内的病原菌较多,一定要彻底灭菌。若条件许可,可以更换栽培场所,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二、减少原料中的杂菌。生产上,首先要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各种栽培原料。其次,在用料时,要将各种栽培原料在阳光下暴晒

  2~3天。栽培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时,可采用短期发酵法消灭原料中的杂菌。具体做法是,将栽培料预湿后充分拌匀,接着堆成堆。料堆高1米、底宽1.5米。待料温达到60℃时,保持10小时,然后进行翻堆。翻堆后,当温度再达到60℃时,保持10小时即可。三、剔除污染的菌种。播种时,首先选择优良菌种。对优良菌种除要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外,还要纯度高、无病虫感染且菌龄适宜。其次,播种工具要清洁,脸盆、铲勺、手套、铁锨等都要用石灰水或杀菌剂清洗消毒。再次,在栽培袋制作过程中,要选用优质低压聚乙烯塑料筒。填料要严实,封口要严密,料筒排放应有少量间隔。

  四、控制生态条件。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控制病原菌的条件可有效地病原菌的侵入、发生和蔓延。主要措施有:(

  1)控制栽培料中的酸碱度。一般情况下,食用菌比较喜欢偏碱性的栽培原料,而病原菌则喜欢生长在偏酸的中。所以,在配制栽培料时,可用石灰水将原料的酸碱度调整为偏碱性,以控制病菌的生长。(2)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可采取通风、控水、遮光等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条件,以达到控制病害污染的目的。(3)控制栽培原料的配方。每一种微生物的生长都需要原料有适当的碳、氮比,配制适合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原料配方,可有效减少杂菌污染。(4)随时清除食用菌残体。(5)在栽培料中添加杀菌剂。可在栽培料中加入0.1%的多菌灵或0.1%的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6)确定适宜的播种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食用菌的需温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免高温或低温的影响而诱发某些病源菌的发生,或直接引起某些生病害的发生。五、发现病害,及早处理。当菌种出现污染时,要立即清除。当栽培料出现杂菌污染时,可挖除病区,喷施

  800倍的杀菌剂或用药物熏蒸等办法处理。对少量的污染,可在污染处用针筒注入75%的酒精或1%的福尔马林溶液,以杂菌的蔓延。处理后,应立即在针孔处贴上胶布。如果发现菌筒污染严重,可将污染的菌筒集中高压灭菌2小时后取出埋掉。

  脱毒菌种除保持原菌株的生物特性外,其自身不携带任何病毒病菌是其优势之一;由于在脱毒过程中人为调控基质及温度,又使其大大提高了对条件的适应性及抗逆性,这是脱毒菌种的优势之二;脱毒过程又是一个在恶劣条件下的驯化过程,使菌种自一开始就生长在相对中,在逐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自然增强抗性、提高抗病性,这是脱毒菌种的优势之三。综合结果表明,使用脱毒菌种的综合发病率下降60%

  以上,从而为栽培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严格菇棚及栽培中的消毒处理栽培菇棚,尤其是老菇棚,由于长期栽培形成的易病条件和栽培中病害的遗留菌丝、孢子等,再次栽培时极易形成危害,这是老菇棚栽培产量低、病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对老菇棚应予刮除墙皮有条件时可将地表铲除1厘米左右,然后兑制50倍蘑菇王溶液,对棚内进行地毯式喷洒,即使墙体、边角、立柱、通风孔等亦应喷洒药物,不留任何死角,揭去棚膜上的覆盖物,让其暴晒,约5-7天即可启用。该项措施能够较彻底地杀灭棚内病毒、病原菌,其基本原理是:蘑菇王是一种杀菌抑菌剂的复配药物,对病毒病菌有着较强的杀伤力。也可使用10倍强优戊二醛溶液、200倍消毒液,生产中尽管甲醛的刺激性较大,但配制多甲溶液喷洒杀菌的效果亦很好,一般可按多菌灵、甲醛、水为1:2:100的比例,如果上季栽培时病害较重可适当加大药物浓度。

  、对原发病害严重的菇棚进行处理可拆除菇棚上层架杆、塑膜等物,棚内堆以秸秆杂草,点燃焚烧,将草灰翻入土层中,重新架杆覆膜,再施以药物喷洒,效果很好,该法采用物理化学结合方式进行杀菌,相对要彻底一些。但具体操作时应选择无风天气,并备有适当的灭火手段,菇棚集中区域应统一行动,此外靠近村庄、建筑物的菇棚不要采用该法,以免发生火险。三、有效处理覆土材料覆土材料的杀菌处理,一般倾向于暴晒、药物、堆闷等方法,选择覆土材料后,在硬化地面进行暴晒,翻动使土粒保持在

  厘米以下的粒度,多为粉末状,配制100倍蘑菇王溶液边喷边拌,反复2次,建棚后覆膜进行堆闷,效果极好。四、严格处理基料包括干料的暴晒处理,堆酵处理的均匀一致和装袋播种的规范化、熟料接种以及培养发菌等的清洁杀菌。完成发菌后,菌袋进棚前应配制

  倍蘑菇王溶液,盛于大盆等容器,将菌袋逐浸洗一遍后再进棚。五、菇棚内要经常喷洒杀菌药物自菌袋进棚或基料进棚播种后,应经常喷施药物,以达预防病害目的。由于棚内相对密闭,通气相对较差,加之空气湿度偏高和温度较恒定,故会发生病害。

  六、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中初发之时,是防止病害大量繁殖形成危害的主要措施。对初发病害,应下狠心进行彻底处理,对菌袋立体栽培的,连同发病菌袋清理出棚,浸药后深埋处理。数量较大时,可喷药后进行堆闷,也可撒拌石灰粉后进行堆闷,方法是:建堆后,用稀泥巴将料土堆封堆,令其自然发酵、产热,病菌。对覆土栽培的,应扩大病区范围连同基料一起清理出棚。

  七、注意防治病虫害大多害虫往往携带大量病菌,一旦进棚,即可形成病源,到处,形成蔓延,因此在防治病害的时候,不可忽视对虫害的控制和杀灭。主要措施有:清理外部,喷施高效低毒药物控制虫源;菇棚门口撒施

  米以上石灰过道,以防爬虫类进入;通风口、门口封挂防虫网,以防飞虫类进入;发现虫害后,采取毒饵诱杀方式,效果较好。对菇蚊蝇类,可在出菇间歇期喷洒灭害灵类即可杀灭;也可配制糖醋液诱杀,按高度白酒、糖、醋、水为1:2:3:4的比例配好后,加入3-4滴DDV液,盛于容器,成虫趋味飞入,即可。

  雪梅菌种除保持原菌株的生物特性外,其自身不携带任何病毒病菌是其优势之一;由于人为调控基质及温度,又使其大大提高了对条件的适应性及抗逆性,这是雪梅菌种的优势之二;雪梅菌种是在恶劣条件下的驯化,为栽培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严格菇棚及栽培中的消毒处理栽培菇棚,尤其是老菇棚,由于长期栽培形成的易病条件和栽培中病害的遗留菌丝、孢子等,再次栽培时极易形成危害,这是老菇棚栽培产量低、病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2、对老菇棚应予刮除墙皮有条件时可将地表铲除1厘米左右,然后兑制50倍蘑菇王溶液,对棚内进行地毯式喷洒,即使墙体、边角、立柱、通风孔等亦应喷洒药物,不留任何死角,揭去棚膜上的覆盖物,让其暴晒,约5-7天即可启用。该项措施能够较彻底地杀灭棚内病毒、病原菌,其基本原理是:蘑菇王是一种杀菌抑菌剂的复配药物,对病毒病菌有着较强的杀伤力。也可使用10倍强优戊二醛溶液、200倍消毒液,生产中尽管甲醛的刺激性较大,但配制多甲溶液喷洒杀菌的效果亦很好,一般可按多菌灵、甲醛、水为1:2:100的比例,如果上季栽培时病害较重可适当加大药物浓度。

  3、对原发病害严重的菇棚进行处理可拆除菇棚上层架杆、塑膜等物,棚内堆以秸秆杂草,点燃焚烧,将草灰翻入土层中,重新架杆覆膜,再施以药物喷洒,效果很好,该法采用物理化学结合方式进行杀菌,相对要彻底一些。但具体操作时应选择无风天气,并备有适当的灭火手段,菇棚集中区域应统一行动,此外靠近村庄、建筑物的菇棚不要采用该法,以免发生火险。三、有效处理覆土材料覆土材料的杀菌处理,一般倾向于暴晒、药物、堆闷等方法,选择覆土材料后,在硬化地面进行暴晒,翻动使土粒保持在

  0.5厘米以下的粒度,多为粉末状,配制100倍蘑菇王溶液边喷边拌,反复2次,建棚后覆膜进行堆闷,效果极好。四、严格处理基料包括干料的暴晒处理,堆酵处理的均匀一致和装袋播种的规范化、熟料接种以及培养发菌等的清洁杀菌。完成发菌后,菌袋进棚前应配制

  200倍蘑菇王溶液,盛于大盆等容器,将菌袋逐浸洗一遍后再进棚。五、菇棚内要经常喷洒杀菌药物自菌袋进棚或基料进棚播种后,应经常喷施药物,以达预防病害目的。由于棚内相对密闭,通气相对较差,加之空气湿度偏高和温度较恒定,故会发生病害。

  六、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中初发之时,是防止病害大量繁殖形成危害的主要措施。对初发病害,应下狠心进行彻底处理,对菌袋立体栽培的,连同发病菌袋清理出棚,浸药后深埋处理。数量较大时,可喷药后进行堆闷,也可撒拌石灰粉后进行堆闷,方法是:建堆后,用稀泥巴将料土堆封堆,令其自然发酵、产热,病菌。对覆土栽培的,应扩大病区范围连同基料一起清理出棚。

  七、注意防治病虫害大多害虫往往携带大量病菌,一旦进棚,即可形成病源,到处,形成蔓延,因此在防治病害的时候,不可忽视对虫害的控制和杀灭。主要措施有:清理外部,喷施高效低毒药物控制虫源;菇棚门口撒施

  2米以上石灰过道,以防爬虫类进入;通风口、门口封挂防虫网,以防飞虫类进入;发现虫害后,采取毒饵诱杀方式,效果较好。对菇蚊蝇类,可在出菇间歇期喷洒灭害灵类即可杀灭;也可配制糖醋液诱杀,按高度白酒、糖、醋、水为1:2:3:4的比例配好后,加入3-4滴DDV液,盛于容器,成虫趋味飞入,即可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比其它农作物的防治困难更大。一方面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质,空间相对密闭,温度适宜,潮湿,也非常适合于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害虫杂菌往往发生在培养基质内,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生在一起,难以分开来单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一方面食用菌的食用部分---子实体都是裸露的,没有其它组织,又是健康食品,菇体的吸水力强,一旦在出菇期采用不得当的农药防治,就会造成农药的残留。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重要。1

  非侵染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从培养料的配制、发菌条件的调节,到菇房条件的控制,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条件来此类病害的发生。2

  ①防治原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病原物、宿主、适宜侵染的条件、再侵染和蔓延,阻断病原:使侵染源不能进入菇房,如:不使用带病的菌种、培养料进行规范的二次发酵或灭菌,覆土材料用前进行蒸汽消毒或药剂消毒,旧菇房进行彻底消毒,清洁等。阻断途径:任何病害,在生长期如果仅发生一次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发生再次侵染,才会造成对生产的明显危害,因此,病害发生后阻断途径很重要,如用具消毒、及时灭虫灭螨等。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多数病害都喜高温高湿,适当降温降湿,加强通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杀灭病原物:进行菇房内外的彻底消毒和必要的药剂防治。

  ②防治原则侵染性病害一旦在子实体上发生,整株子实体的商品价值就完全。由于菇房的高温高湿和每日必需的喷水管理,使病害的蔓延速度大大快于菇体生长的速度。

  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多种食用菌病害的病原物都自然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也是食用菌病害的最初侵染源,因此,除必需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在发病区或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在平菇的栽培实践中,近几年黄斑病普遍发生,具有严重发展的趋势,但熟料栽培的基本没有造成很大的危害。

  栽培场所和菇房消毒要搞好:很多病原菌自然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特别是老菇房的墙壁和床架,会留有前一生产季节存留下来的病原菌。栽培和场所消毒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是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掀起,先晒地面,然后深翻,再暴晒。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硫磺等都是很好的消毒剂,且无污染。

  栽培防治要贯穿始终: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加强通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同时注意用具的消毒,并创造一个洁净的生长。

  一旦发病要及早进行药剂处理:出菇期病害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如清除病菇,处理病灶,喷洒杀菌剂等。如处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和蔓延,难以控制。

  先采菇后施药,出菇留足残留期: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如不先行采菇,药剂很容易污染菇体,并造成大量残留。因此,药剂防治时,必须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房采取偏干管理,子实体原基形成。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为10-14天,而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要7天左右,因此施药后,最好要等6-8天才让出菇。3

  杂菌与食用菌的关系相当于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它们并不像病原菌那样直接侵害食用菌,而是通过在培养基上的生长,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同时形成毒素来食用菌的生长。因此,我们常称其为竞争性杂菌。危害食用菌的杂菌主要是霉菌类、少数的高等真菌、细菌和黏菌。

  熟料栽培的杂菌控制熟料栽培的杂菌污染源主要有培养料带菌(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菌、接种工具带菌、接种操作时杂菌侵入和培养期间的杂菌侵入等等。因此,防治要点是在接种操作中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一级种转管的次数不能太多、菌种长满菌袋(瓶)后要及时使用,防止菌种过度老化。

  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杂菌控制生料和发酵料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微生物。食用菌培养期间,杂菌污染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料的微生物区系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污染就发生了。通常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⑤科学合理发酵,制作只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选择性基质,包括适于食用菌生长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区系。

  出菇期的杂菌污染控制一般而言,出菇期不容易出现初次的杂菌侵染,除非条件过于不适,如高温高湿或过度不洁。出菇期预防杂菌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是防高温高湿,通风充分;二是及时清理床面,清洁菇房,保持卫生状态良好。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