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食用菌栽培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比学赶超 黔西南脱贫攻坚气象新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9-11 22:11:30 人气: 标签:灰树花食用菌配方
导读:摘要:现在,与肖森垚一起搬迁的移民有近50户到食用菌园区承包了大棚,没有承包大棚的也到食用菌园区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在距安龙县易地搬迁扶贫城北安置点3公里…

  摘要:现在,与肖森垚一起搬迁的移民有近50户到食用菌园区承包了大棚,没有承包大棚的也到食用菌园区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在距安龙县易地搬迁扶贫城北安置点3公里的钱相街道钱相村打造“蘑菇小镇”,占地面积500亩,建生产大棚500个,入驻菇农200户,解决就业1000人。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达标、两不愁、障”目标,走好“五个一批”脱贫径,在“六个精准”上下“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脱贫攻坚是个大战场,也是个大考场,在当前大比武的热潮中,金州大地正上演着比一比精准扶贫“绣花”功夫,比一比脱贫攻坚“十八般武艺”的精彩。

  (通讯员李忠)眼下是蘑菇盛产期,笔者来到位于安龙县栖凤街道办平寨村的食用菌产业园,连片排列整齐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映入眼帘,菇农们穿梭在大棚与公司之间,将一筐筐刚摘下的鲜菇过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天早上我家摘了500来斤,卖得1800多块钱。”在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车间,菇农杨高学拿着刚过完称的单子,乐呵呵地说。

  杨高学家在平寨村湾子组,今年家里的6.5亩土地流转后,承包了3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从6月开始出菇,到现在已摘了5000公斤,收入近4万元。出菇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摘1000多公斤,得请10个工人才忙得过来。现在村里的失地农户大部分都和他一样来园区承包大棚了。

  “我家的已摘完,采菇得抓紧,要不等菇开过头价格就不好了。”招堤街道铜鼓井村五组的村民组长刘发芬说。一个月前,在她带动下,铜鼓井村五组的付仲义、付仲贵等17户精准扶贫户来到园区,每户承包两个大棚种植食用菌,如今大家的香菇都长势良好,忙得不亦乐乎。

  2015年,安龙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安庆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建设集食用菌标准化种植、菌包和菌棒生产、干品加工及观光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一期核心区项目,主要生产香菇、灰树花等有机食用菌。当年,建成年产3000万菌棒加工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407个、养菌棚159个,解决精准扶贫户、青年创业军和返乡农民工入棚创业100余户,拉开了安龙食用菌种植发展的序幕。

  去年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年产香菇达3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所生产的香菇通过有机认证,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广州、昆明、贵阳等国内市场及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市场,并配套建成菌种生产线及研发中心,新建香菇酱、速食品生产加工线,延长产业链。

  今年初,47岁的肖森垚从龙山镇丫科村纳敖组搬进城西九头移民新区,离食用菌园区仅5公里,搬迁后他到食用菌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并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帮扶承包种菌大棚有了稳定收入,企业保底回收又让我吃下定心丸,这比在老家种苞谷强太多了。”肖森垚说。

  现在,与肖森垚一起搬迁的移民有近50户到食用菌园区承包了大棚,没有承包大棚的也到食用菌园区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

  2017年初,该县围绕“以稳促搬、以产定迁、先产后迁”的易地搬迁扶贫思,充分发挥生态、气候和资源优势,以“筹资建设,产权村级所有,农户租用孵化,企业保底收购,实现四方共赢”的扶贫思,规划建设1.8万亩食用菌产业园,其中核心区0.8万亩、拓展区1万亩,打造优质夏菇生产,将食用菌产业培育成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支柱产业。

  结合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引进浙江丽水、辽宁大连、福建古田等技术团队,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区二期项目建设,总投资3.5亿元,位于栖凤街道平寨社区,距安龙县易地搬迁扶贫城西安置点5公里,规划建设占地5000亩。项目将于2018年底前全面建成,建成后,可实现全县食用菌产业年产菌棒1亿棒,年产量达0.75亿吨,实现产值7.8亿元,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

  在距安龙县易地搬迁扶贫城北安置点3公里的钱相街道钱相村打造“蘑菇小镇”,占地面积500亩,建生产大棚500个,入驻菇农200户,解决就业1000人。通过“一区(核心区)、一园(食用菌产业园)、一镇(蘑菇小镇)”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食用菌培育成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和易地搬迁扶贫户的就业主渠道。

  近日,义龙新区马别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义望干部服务队队员冉义刚的电话经常响起,他和队员们成了6月底从望谟跨区域搬迁过来的群众眼里的“红人”,大家遇上大事小事都爱找他们,他们也非常乐意解决问题。

  “群众搬进新房换了新,肯定需要一个适应阶段,我们也是望谟人,责无旁贷让他们尽快在新家安稳下来。”冉义刚笑着对记者说。如今在安置区,教群众使用水电、安全过马、正确上下电梯、开防盗门锁以及解决邻里小矛盾等,干部服务队队员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为此,迁出地望谟县和迁入地义龙新区成立了跨区搬迁安置联合指挥部,望谟县明确由一名副县级领导带队和从搬迁乡镇或街道、涉及的、教育、民政等部门抽调了20余名干部,与义龙新区抽调的干部一起组建了义望干部服务队常驻安置点开展工作。

  从动员阶段开始,服务队相关人员全程参与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在群众搬迁后,又进驻迁入地,继续搞好后续服务。按照“区域规划、以房管人、相互照应、完善机制”的原则,实施“网格化”单元统筹管理,处理单元和社区日常事务,制定倍增计划联系卡、明确包保责任人、定期带队走访,为每一户搬迁群众提供了搬前、搬中、搬后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

  “带我们去找医院、看学校等,帮助我们尽快适市生活,他们的服务太周到了。”去年底从望谟县麻山镇打务村搬迁过来的尤桂花对服务队的工作赞不绝口,“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很快就能解决,他们就像亲人。”

  同样诚挚的感激之情也在43岁的杨昌茂心里涌动,从望谟搬来义龙新区后,他和妻子都找到了工作,大女儿也在附近一家公司上班,一家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老家就守着那几块地,几乎没什么收入,搬出来后在服务队帮助下就近找到了满意工作。”杨昌茂笑着说。

  除了在生活上给予细致周到的关心照顾,服务队还积极开展就业服务,随时掌握新搬迁群众的就业意愿、就业技能,对接联系企业,牵线搭桥,确保一户有一人就近就业,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有时我们会用家乡话交流,从望谟来的搬迁群众看到服务队在身边,心理上会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新生活。”望谟县政协副、义龙望谟易地搬迁扶贫联合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胡亦告诉记者,按照、群众、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和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四方五共”的要求,服务队用“绣花”功夫做好做实群众工作,采取育婴式、保姆式的服务方式,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通讯员黄太富孔令相)时下正是四球古茶收获的季节。近日,在“中国古茶树之乡”普安县,群众忙着采茶、收茶、制茶。近年来,依托四球古茶这一珍稀资源,当地群众收获致富希望。

  在四球古茶树相对集中的青山镇哈马村托家地组,茶农们每天都很忙碌,采摘古茶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

  茶农忙碌,茶企也不轻松,当地的古茶专业合作社已做好收茶青的准备。普安县泰安白龙古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太科说:“现在老茶树的茶青产量不高,像这种品质的是120元一斤,茶农有多少我们就收多少。目前,我们一季能收1000斤左右。新种植的茶树还不能采收。”

  马太科说:“我们从小就跟老一辈学会做茶了,后来又经过大师的培训,现在我制作的干茶,一斤最高卖到4000块钱。”

  四球古茶距今已有100多万年的历史,为普安县独有。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四球古茶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茶叶价格迅速飙升,以前售价10多元一斤的干茶,现在每斤最高可卖到8800元,古茶树成了当地人的摇钱树。

  茶农马太原说:“中学毕业后到外面打了很多年的工,去年回来过春节,看到古茶的发展趋势好,我就种了20多亩古茶苗,最多六七年就能见到经济效益,以后我就一心一意在家发展了。”

  目前,普安有四球古茶树2万多株,随着更多村民加入到茶树种植和开发的队伍中来,这一产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宋洁)走进安龙县钱相街道纳汪村华一“两蛋两鸡”(土鸡、绿壳蛋鸡)生态养殖园区,记者看到毛色油亮的龙纳跑山鸡在松树林下或肆意奔跑,或悠然。养殖园以1000只鸡为一个养殖小区,有100平方米的鸡舍和5亩林地。

  33号养殖小区的责任人是易地搬迁扶贫户潘久权,他从钱相街道麻油村麻坪组搬迁到城北安置区,听说附近的华一生态养殖园区能给搬迁户提供养鸡项目,便主动找上门来承包养殖了1000只鸡。

  “像潘久权这样有劳动能力,又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承包一个鸡舍养殖1000只跑山鸡,年出栏两批,公司按保底价22元/公斤回收,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按市场价回收,一年收入1.6万元以上。”贵州华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李乃忠告诉记者,公司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分场核算,降低群众养殖成本,价、保回收,降低养殖风险。

  记者看到30号养殖小区的门牌上写着,负责人是钱相街道沈洪村下鸭区组低保贫困户黎法祥,他以产业扶贫资金2万元入股养殖,每月分红300元。

  纳汪村马家湾七组的是养殖园工人,负责10多个养殖小区的喂养。记者看见他正忙着舀苞谷面和苞谷籽喂鸡,他每月可领到2200元工资。“在口打工好,喂鸡工作也轻松。”在养殖园,像他一样的固定工有30人,用工多的时候,还得增加四五十个临时工。

  华一“两蛋两鸡”扶贫产业采取“园区 社区(合作社) 小区”方式覆盖全县9个镇(街道)30个社区600个小区,带动规模养殖场16个、家庭牧场50个,目前全县存栏鸡有30万只,年底可出栏鸡20万只、销售蛋5万枚,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

  通过入园养殖、入园务工、入股分红、带动养殖的方式,辐射带动500余贫困户2000余人。“鸡苗通过统一防疫和统一养殖技术,存活率高,现在很多乡镇都来我们这里买鸡苗。”龙山镇坡力村余克徐组织6家贫困户成立养鸡合作社,养了6000只鸡,存活率90%以上,由华一公司保底回收,一只鸡利润10元。他们尝到了甜头,准备扩大规模。

  “公司正在做数据库,下一步将运用大数据销售无公害跑山鸡,消费者只要扫一下鸡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只鸡的成长过程。”李乃忠说,在县委、县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公司将建成林态鸡养殖产业扶贫示范1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牧场210个,年出栏跑山鸡100万只,带动精准贫困户1160户就业脱贫;建年产10万吨饲料加工厂一个、配送服务中心一个,及家禽集中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中心一个,带动精准贫困户300户就业脱贫。

  从即日起到9月30日,数据观面向全国征集大数据在政用、商用、民用等方面的案例,对入选的优秀案例分类在书中进行展示...[详细]

  9月6日上午,省委全面深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三十六次会议。省委副、省党组、省委委、省委全面深化 ...[详细]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