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苗木种植

陕西省榆林榆阳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走改善生态富民强区之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2-10 23:20:48 人气: 标签:苗木购销合同范本
导读:榆阳区位于榆林市中部,与自治区相毗邻,属典型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土地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明长城由东向西横贯区境,以此为界,长城…

  榆阳区位于榆林市中部,与自治区相毗邻,属典型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土地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明长城由东向西横贯区境,以此为界,长城以北属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75%;长城以南属黄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23%;榆溪河由北向南纵穿全境,由此形成的河川区约占总面积的2%。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

  1999年以来,榆阳区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综合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大规模地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建设工作。截至2005年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99.8万亩,其中耕地还林27.03万亩,宜林荒地造林71.77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全区退耕还林工程涉及13个乡镇361个行政村,山区4.5万户农户的13.5万人从中受益,人均2亩耕地还林。历年累计完成国家投资2.3亿元,其中群众直补1.8亿元,兑现生活补助2250万元,粮食补助折合现金15750万元。

  一是生态逐步好转。全区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2%提高到42.7%,工程实施以来,羊进圈了,山变黑了,沙变绿了,沟底坝系多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整体生态状况恢复到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畜牧养殖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料饲草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669元提高到了2380元,净增711元。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榆阳区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科学治理、分类指导。将南部山区和北部风沙区分类实施。山区主要是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草),造林树种主要以桑、侧柏、紫穗槐、杏树等水土保持林为主,通常采用水平阶梯带状整地,阶面栽植侧柏×桑树×紫穗槐,坡面种植苜蓿、沙打旺等牧草,实行乔、灌、草混交,针阔叶合理配置。沙区主要实施宜林荒沙造林和封沙育林,造林树种主要以樟子松、臭柏、杨树、紫穗槐、沙棘、沙柳、野樱桃等防护林为主,不同树种按比例混交,全区生态林实施面积占100%,林草混交率达90%。

  一是加强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榆阳区确定了“南抓果杏,北抓飞播,东抓红枣,城区周围建立小杂果,长城沿线建立樟子松示范林”的整体布局。目前,山区建成10.2万亩仁用杏,2005年杏核产量达60多万斤,产值200多万元,10户农民收入达万元以上,36户农民收入在5000元以上,仁用杏产业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红枣和小杂果也稳步发展。下一步,榆阳区将充分利用沙区的400多万亩灌草资源,建立灌草饲料加工企业,利用山区8万亩的桑树资源,建立桑蚕和桑饲养殖加工企业,逐步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转移退耕户剩余劳动力。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引导他们及时转向高效种植业、养殖业、新产品加工业和劳务输出转移。1998年全区外出劳动人数1.87万人,2001年达2.13万人,2003年底达2.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一般在15008000元之间,劳力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全区90%的退耕还林面积形成了林草混交,同时新增牧草40多万亩,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行羊子“双改”,一改饲养方式,二改羊子品种,提高了舍饲圈养的经济效益。完善舍饲圈养服务体系,对舍饲养羊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全区羊子饲养量由退耕前的115万只增加到现在154万只,加快了畜牧产业化进程。

  巩固退耕还林,解决农民生活问题是前提,农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是关键,狠抓封山禁牧是保障。

  1.抓好基本农田建设。一是在退耕还林时留足口粮田。南部丘陵区人均保留22.5亩水地、坝地、梯田等高标准农田,草滩区抓均3亩的稳产高产水地,川道区人均1.7亩基本农田。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防止出现全退村、全退户。二是加快中低田。重点在川滩区,通过压青压肥、垫土改土、打井修渠等综合措施,使40万亩低产田变成“三端一平八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三是打坝淤地,新修基本农田。结合山区农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规划在10条小流域内新建大中小型淤地坝600多座,投入运行后,新增淤地面积近2万亩。

  2.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优化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一个生态林、经济林、饲草、良田合理配置的格局。二是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棚栽业。 逐步实现农、林、牧配套开发多元化,粮、经、菜、饲合理配制多样化,产业种、加、销一体化,逐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3.抓好封山禁牧。一是榆阳区出台了《榆阳区封山(沙)绿化舍饲养畜决定》,从2001年8月1日起,全面实行封禁。二是切实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管护力度,落实管护责任,好退耕还林;二是加强执法检查,好林草资源。强化宣传,落实责任,依法护林,,退耕还林的一草一木不被。

  榆阳区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的肯定和表彰。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县(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区)、陕西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一是在退耕还林实施中,榆阳区推行区级领导办联系点,部门包乡镇的工作机制。林业局局站领导包乡镇、包示范点、技术干部包村,一定三年不变,实行“死包、重、罚硬”的特殊措施,将280名技术干部的工资、职称等待遇与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挂钩,并实行技术干部工资浮动制,将技术干部工资实行浮动管理,与项目成效挂钩。真正做到项目有人管、工作有人抓,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区上专门成立退耕还林督查组。造林期间进行巡回督查,考核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到位情况,各乡镇宣传、上劳及造林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三是严格执行造林质量追究制度,严肃退耕还林工作纪律,对违反的,严格按照《陕西省退耕还林(草)检查验收责任追究(暂行)》,从严处理。

  一是落实政策兑现。按照“实地验收、严格标准、张榜公布、全面公开”的原则,将补植、抚育、管护等措施作为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重要前提,在政策兑现中严格五种情况暂不兑现的原则,即成活率、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不予兑现;林粮间作的不予兑现;林权证没有发到户的不予兑现;不抚育除草的不予兑现;封禁管护差的不予兑现。二是加快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明晰产权,全区退耕还林发证率达91%,做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保成活。

  榆阳区建成了一批退耕还林精品工程,为全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东南部山区建成5条总长300多公里的退耕还林示范带,建成了东岔、朱庄、大界墕等10个集中连片的示范点。在沙区累计培植荒沙承包造林个户93户,完成承包造林22.35万亩,建成古城界、蒿老兔、刀兔等4个示范点。在工程实施中,区上从资金、种苗、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村,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建成一批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整体推动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效益。

  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所用苗木严格执行《榆林市苗木质量检验标准》。凡用于造林的针叶树苗木,区林业局将和售苗单位或个人签订苗木购销合同,实行20%的苗木款浮动的管理办法,苗木成活率达到要求的全部兑付,苗木成活率达不到合格要求的,按比例扣除20%的苗木款;灌木苗木检验中把不合格的苗木剔出去,确保苗木质量。严格实行苗木供应“两证一签”(检验证、检疫证、出圃标签)和苗木检验“四见面”(产苗单位、用苗单位、技术干部、检验员)制度。每年造林一开始,林业局成立专门的验收组,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按照苗木质量标准统一检验,严禁不合格苗木出圃造林。

  在造林过程中,严格按照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的技术标准操作。积极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一是大力推广集雨覆膜保墒技术,针叶树栽植后全部覆膜。真正做到浇水、踩实、覆膜、埋压越冬;二是推广容器苗造林技术,退耕地上的侧柏苗木全部采用营养袋苗,沙区荒地造林苗木全部采用营养袋臭柏和樟子松容器大苗。三是推广灌木、杨树截干深栽技术,所有用于造林的灌木全部实行截干深栽。四是推广大苗移栽技术。大苗针叶树必须带母土栽植,起苗和运输过程中做到主根不断、母土不散。大力开展科研试验、示范研究,通过对照、对比,总结经验,示范推广,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

  榆阳区不断完善新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封禁管护、抚育管理,森林防火等指标的考核份额,把乡镇、林场退耕还林前三年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作为区委、区“秀美杯”考核和林业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历年造林成效占总体考核的60%,新造林任务占40%。开展退耕还林“秀美杯”夺杯竞赛活动,山区、沙区分别考核,各设第一、二、三名,对荣获第一名的乡镇,授予“秀美杯”,金10000元;第二名的乡镇金6000元;第三名的乡镇金4000元。对技术干部也严格按照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秀美杯”科技服务、优良工程、先进工作者,全方位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