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粮食作物

专栏李开周:黄蓉的果盘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5 10:38:05 人气: 标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
导读:黄蓉一口气点了十四个果盘,而店家准备这些果盘时,至少要用到荔枝、桂圆、枣子、樱桃、梅子、金橘、葡萄、桃子、梨子这9种水果。问题是,黄蓉点菜的时代属于南宋…

  黄蓉一口气点了十四个果盘,而店家准备这些果盘时,至少要用到荔枝、桂圆、枣子、樱桃、梅子、金橘、葡萄、桃子、梨子这9种水果。

  问题是,黄蓉点菜的时代属于南宋,距离现在七八百年。而她点菜的季节又是冬天,北方鲜果早已下架。

  黄蓉冷笑道:“这种穷地方小酒店,好东西谅你也弄不出来,就这样吧,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鲜果你拣时新的。咸酸要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不知这儿买不买到?蜜饯吗,就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

  黄蓉一口气点了十四个果盘,而店家准备这些果盘时,至少要用到荔枝、桂圆、枣子、樱桃、梅子、金橘、葡萄、桃子、梨子这9种水果。

  现在听起来,这9种水果没什么了不起,随便哪个水果店或者大型超市都能买齐。如果嫌麻烦,还可以上网下单,无论是北方水果还是南方水果,无论是国产水果还是进口水果,淘宝上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问题是,黄蓉点菜的时代属于南宋,距离现在七八百年。而她点菜的季节又是冬天,北方鲜果早已下架。更要命的是,她和郭靖身处,那是中原与塞外的交界,是大金国的地盘,买牲口方便,买水果太难。所以黄蓉点到“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时,顺嘴奚落了一下店小二:“不知这儿买不买到?”言外之意是:你们这儿穷乡僻壤,买不到什么好东西。

  我能理解黄蓉的奚落。去年冬天某去我老家开封拍纪录片,需要荔枝做道具。我找遍全城所有超市和水果摊,都没有买到一颗哪怕是坏掉的荔枝,最后只好上网下单。导演姑娘感慨道:“生活在小地方真是不方便,什么都买得到。”

  半月后我进京录节目,跟导演再次见面,仍然需要荔枝做道具,她让实习生采购,实习生绕着四九城跑了一天,回来苦着脸汇报:“对不起,这个季节也不卖荔枝。”于是我长出一口气,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黄蓉生在桃花岛,那里应该是南方,南方水果当然比北方丰富,但在宋朝也并非应有尽有,比如说木瓜和榴莲就是宋朝没有的水果。

  《诗经·卫风·木瓜》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姑娘从树上摘下一只木瓜,往小伙怀里扔去;小伙从腰间解下一只美玉,放到姑娘的手里。这是周朝人民创作的情诗,说明周朝已有木瓜,宋朝当然更有,怎么能说宋朝没有木瓜呢?

  原因很简单,《诗经》里的木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蔷薇科木瓜,有短柄,像菜葫芦,星星点点悬挂在枝叶间,果皮硬,果肉酸,切开果肉,种子在五角形的空间内,仿佛切开的苹果。而我们现在吃的木瓜其实是番木瓜科的番木瓜,体形偏长,像椰子一样聚集在树干上,硕果累累,芳香甜美。番木瓜是17世纪从墨西哥引进的,所以宋朝的木瓜只能是土生土长的蔷薇科木瓜。

  蔷薇科木瓜俗称“宣木瓜”,能在北方种植,味道酸涩,宋朝人一般不生吃。怎么吃呢?晒成木瓜干,熬成木瓜汤,或者加糖加蜜制成木瓜蜜饯。

  榴莲也是外来水果,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古籍中从来没有榴莲的影子。郑和下西洋以后,他的两个随船翻译分别写了一本介绍东南亚风土物产的小,一本是马欢的《瀛涯胜览》,一本是费信的《星槎胜览》,都提到了榴莲的形状、大小、味道和吃法。那时候,榴莲被写成“赌尔焉”(有的版本误写为“赌尔马”),是用汉语对马来语的音译。众多周知,马来语中榴莲的发音确实很像“赌尔焉”。

  榴莲的果皮臭不可闻,所以马欢将其描述为“一等臭果”、“若烂牛肉之臭”,但是“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栗”。榴莲的果肉又大又多又甜美,连种子都能炒着吃,跟糖炒栗子一样美味。

  查《明史》、《清史稿》以及“清宫广州十三行贸易档案”,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末年,东南亚诸国的商船和朝贡队伍源源不断地将土产运抵中国,既有珍珠、玳瑁、象牙、珊瑚等珠宝,也有白檀、龙涎、胡椒、豆蔻等香料,还有鱼翅、燕窝、海参、鲍鱼等水产,甚至还有苹果脯、香蕉干、山竹干之类的干果,但是绝对没有榴莲。

  推想起来,别说宋朝人,就连明清两朝的人也不可能吃到榴莲,除非走出国门。宋朝如果有榴莲,黄蓉真的未必敢吃,店小二胆敢捧出一个榴莲放到她桌上,她十有赏人家一个耳光,然后施展轻功逃之夭夭——不是怕,而是怕臭。

  有一种比榴莲还大的巨型水果,小则十几斤,重则近百斤,比黄蓉都重,这种水果叫波罗蜜,同样来自海外,但是比榴莲和番木瓜进入中国的时间早。按《隋书》、《酉阳杂俎》和《广东新语》等史料的记载,它原产印度,南北朝时被一位名叫奚空的印度使臣带到中国,种植在广州的南海神庙。

  宋朝人是吃过波罗蜜的,陆游的老范成大去广西做官,写了一部《桂海虞衡志》,其中提到波罗蜜:“波罗蜜大如冬瓜,削其皮食之,味极甘。”范成大生活在南宋,黄蓉也生活在南宋,但她未必吃过波罗蜜,因为她毕竟没有在盛产波罗蜜的岭南地区生活过。她爹黄药师虽然广大,也不可能从岭南采购一船波罗蜜,走海运回桃花岛让闺女吃——那时候的交通条件和保鲜技术都很落后,成熟的波罗蜜在上不出三天就全烂了。

  大概正是因为交通和保鲜太落后的缘故,我们在描写两宋首都饮食风俗的《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中很少看到岭南水果,只能看到桃杏、大枣山楂之类。后面这些水果种植区域相对广泛,就近采摘运入京师,上不至于坏掉。

  《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只能见到一种岭南水果,那就是荔枝。荔枝也很难保鲜,为啥能运到京师呢?原因有三。

  第一,以前荔枝的种植范围不限于岭南,四川也种荔枝,唐明皇用快马送到长安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来自四川的荔枝园。从四川到北宋首都开封,总比从广东到开封要近得多。到了南宋,常年气温下降,四川荔枝锐减,福建荔枝却可以走海运到宁波,再沿江而上进入杭州。南宋海运发达,这条水最快七天可达,若有冰块保鲜,荔枝不会坏掉。

  第二,宋朝人发明了一种给荔枝保鲜的腌渍方法。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民间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这样制成的“红盐荔枝”可保持三四年不坏。但是这种荔枝仅仅图个好看,完全失去了荔枝应有的甜蜜和鲜美。

  第三,宋朝人还可以把荔枝风干,用干荔枝摆盘或者熬汤。苏辙有诗云:“含露迎风惜不尝,故将赤日损容光。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描写的正是干荔枝。

  南宋建国后不久,宋高去武将张俊家里做客,张俊上了将近一百道果盘,其中“时新果子”只有十二道(还包括一盘莲藕与一盘甘蔗),其余全是干果和蜜饯,并且在干果中有一道“干荔枝”,在蜜饯中有一道“荔枝好郎君”。

  “好郎君”是宋朝闽南俗语,指可以存放一年以上的腌菜。由此推想,无论是张俊献给宋高的“荔枝好郎君”,还是黄蓉在点的“梨肉好郎君”,可能都是被腌渍或者做成蜜饯了,类似蜜枣和地瓜干。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